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村级集体经济本质是经济组织,要实现可持续、长效化发展,不仅要在发展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还要在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上持续用力。因此,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破除固有模式,积极探索新的突破点,做好“六个坚持”,为乡村振兴赋能。
坚持长、中、远统筹,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依托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制定长中远产业发展计划,按照“镇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集中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推行“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围绕畜、茶、果、药、粮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旅游开发,山区村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平原村发展观光农业,花卉产区发展花卉旅游业,大力推介“农家乐”旅游,推出一批果蔬采摘、休闲体验、民俗度假等形式的旅游项目,实现长期发展与短期见效相结合。
坚持县、镇、村联动,构建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职能机构,县、镇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村以党组织或合作社为组织协调机构,形成了“三级联动”合力。按照“一县一总规、一镇一规划、一村一计划”的原则,县级广泛调研,依据县域资源和产业优势,精心制定县级产业发展规划,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政策基础。镇村依据镇情村情做细做实发展产业实施方案,逐村研判制定村集体经济推进计划和发展目标,构建起村集体经济发展县乡村三级联动共同体。
坚持点、线、面结合,打通集体经济发展新脉络。坚持“点”上强基础,从“小农”升级为“强农”。充分利用帮扶资源、政策红利,做强特色农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打通产销对接点,消除小农产业的市场风险隐患,促进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受益循环。坚持“线”上抓延伸,从行业升级为产业。坚持发展山阳“十大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面”上求突破,从单个升级为集群。围绕山阳“3+N”产业集群,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大抓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把健康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培育成百亿级产业集群,把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生态旅游、建筑劳务培育成超五十亿产业集群,在全县形成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嵌入点和强大动能。
坚持人、才、物保障,凝聚集体经济发展新动力。持续在“引育留用”上狠下功夫,利用届中调整村干部时机,选配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中选配村干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储备人才。坚持以村党组织书记和乡村振兴农村实用人才等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培训。实施“十百千”产业带头人培训三年行动,大力培养一批乡村振兴实用人才,积极发挥集体经济联盟作用,选聘经验丰富、思路清晰的企业负责人担任村集体经济发展顾问,指导经济发展。紧抓苏陕协作机遇和“万企兴万村”活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农、工、贸一体,打造集体经济发展新业态。围绕各村产业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将村集体闲置的固定资产用于招商引资、入股分红,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依托立地条件,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带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企业和村联合发展模式,成立经济联合体,建立“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实现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推进农业延长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让村集体和农户更多地分享二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和收益分配。
坚持考、奖、惩并举,树立集体经济发展新导向。将村集体经济收入指标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列入村级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年终进行考评。实行定额奖励,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实行差异化比例奖励。未完成年度任务的,给予适度处罚。鼓励村(社区)干部以自有资金、资产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分红。对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村(社区)干部,在政治与经济待遇上。
(中共山阳县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