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永寿县:找准“支点”为乡村振兴赋能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1-10-22 11:07 作者:吴志强

“这个果子好,你不要看它小小的,长得不咋样,但吃起来有咱小时候的味道。”正在大棚里指引游客的刘青锋乐呵呵地向游客说道。甘井镇烟庄村、五星村和赵家塬村集体的果蔬大棚前人头攒动,前来游玩的旅客来不及歇息竞相奔走于棚下垄里行间。

近年来,为了有效破解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组织力不强、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永寿县坚持“党建引领、改革推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深入开展“擂台夺旗树标”活动,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行规则,大幅度提高村干部补贴待遇,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在全县表彰树立了一批标杆村、明星村,让其他村学有标杆、做有示范、干有方向。

“有人”乡村才有希望

“把基层组织建强、带头人配强,推进乡村振兴就有了主心骨,发展产业就有了主力军,群众致富也就有了领头雁。”县委组织部长魏国鹏在下乡调研时不止一次对镇村干部强调。

村上的事谁来干,群众增收靠什么,渠子镇洛安村“两委”班子没少开会研究、也没少想办法,就是找不到解决的有效途径。

“眼下留在村上的老的老、小的小,年轻的又不肯回来,村上发展咋办?”洛安村老党员张新民在党员会上的这一问,让嘈杂的会场顿时陷入沉静。留不住青壮劳力、缺少精明能干的“领头雁”,已经成为禁锢乡村事业发展的瓶颈,让一部分村裹足不前,没有了发展动力。渠子镇洛安村就是如此,由于远离县城、交通不便,村里的青壮年劳力纷纷选择外出拼搏,甚至举家在外落户。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永寿县深入开展“返乡走亲”活动,每年召开“返乡走亲”座谈会,邀请返乡创业或在外的能人参与家乡建设或建言献策。

张富荣是“80后”、大专学历,在外经营运输和油漆生意,已经离开家乡近20年。最终选择回村,他坦言:“钱是挣不完的,在外时间长了乡亲们都不认识自己了,想为村里办的事。”

通过“返乡走亲”,一大批曾经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纷纷选择了“回归”,特别是今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大中专及本科学历村干部占比由原来不到6%一下子提升到16%,本土本乡大学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四类人员”占比更是达到了62%,班子整体呈现出年龄降、学历升、结构优的特点,为开启新一轮乡村发展燃起了新的希望,增添了新的活力。

“小擂台”发挥大作用

一次失败的尝试往往成为禁锢事业发展的瓶颈,让一部分村干部畏首畏尾,甚至“能不做就不做。村干部不会发展、不敢发展,一样成为今天制约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常宁镇何谈村就是如此,多年来该村一直是集体经济“空壳村”。上世纪90年代,苹果产业一度成为许多群众致富增收的快捷渠道,但后来由于技术匮乏、作物管理不善,让群众亏了本、赔了钱,村干部一度威信扫地,干脆啥都不干了,也不敢干了。面对群众的不信任和党员干部的思想顾虑,新任党支部书记徐旗成先从修路开始,一点一点打消了党员群众的顾虑,后来又力排众议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瓜果种植、畜牧养殖等增收产业,半年时间流转土地1700亩,2020年集体收入就达30多万元。

“这充分说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至关重要。”常宁镇党委书记祁博虎说道,如何调动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打消他们的顾虑,成了破局的关键。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永寿县深入开展“擂台夺旗树标”活动,通过民主推荐、政治鉴定、实地考察、擂台比武、表彰命名等环节,集中在全县树立一批“综合示范村”,综合示范村正职补贴每月提高到3800元,副职按照正职的60%发放,大大提升了村干部补贴待遇,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干劲,增强了村级自身“造血”功能。

“把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群众才能有个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推进拓展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能落到实处。”常宁镇何谈村党支部书记徐旗成向前来观摩学习的外地学员们侃侃而谈。

这次换届,徐旗成再次高票当选,在他的带领下何谈村新建高标准密植自根砧苹果示范基地1个,肉牛养殖场规模又翻了一番,面对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学习取经的人,这个朴实敦厚的中年男人一双大手在不停的比划着。

“以前村上的事,村干部说了就能算,现在不同了,大大小小的事群众一起来决定。”村民胡德智高兴的说道。烟庄村这次党员群众大会正在研究大棚坍塌修复的事,会上大家纷纷发言、出谋划策,一致同意集体收益先不分红,拿出一部分赶紧把坍塌的大棚修复好。

“没有想到群众这么支持,这下大棚修复的事就不用愁了。”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清莹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有了着落。要知道看到60米大棚土建只剩一半时,他的心都碎了。自己刚“一肩挑”时,力排众议决定发展果蔬大棚,村委会副主任胡社利更是背着媳妇贷款60万元,如今才刚刚见了“回头钱”。

“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村集体才能服众、才有威信、才有凝聚力。”永寿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基层班主任王从强认为,只要按章办事、及时公示,基本不会存在一个人说了算,才能有群众基础,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

永寿县制定出台了村级组织工作规则,村级重大事务决策、重大“三资”使用等,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集体讨论、民主决策。

让实干者有为更有位

“利益挂钩”既让实干者得到实惠,又能调动村干部干劲,让村级事业发展得到可持续发展。村级主导产业有了、经济活了,集体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群众稳定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干部补贴却挣得还是“死工资”,付出与获得不能对等,一些村干部难免出现心理落差。

制度创新才有出路,永寿县探索推行村干部补贴与村集体经济收益挂钩制度,坚持“多增多得、少增少得”奖励原则,分4个区间提取10%-20%收益补贴村干部,实现了村干部与集体经济捆绑发展,村级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在推动村级产业发展和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中,不仅有激励,也有监督和处罚。”永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国鹏说。

为了避免被命名“综合示范村”干部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一创了之的现象,采取动态调整的办法,每年设定不少于10%的比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擂台比武竞赛”,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变“轮流坐庄”为“能者居之”,在农村党组织中构建起来良性竞争机制,防止“综合示范村”创而不建、吃老本。

坚持有出才有进,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示范村创建管理的意见》,专门设置了6条动态调整“红线”,一旦发现存在逾越“红线”问题的,直接摘掉“综合示范村”牌子、降低村干部补贴标准。

“有效整合当前涉农惠农政策、项目、资金等集中向创建村倾斜,在组织外出考察、提拔使用、培训学习、学历提升、评先选优时,优选考虑综合示范村的村干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基层办主任王从强说。

“真没有想到,这次能被直接提拔,还一下子提到了领导干部岗位。”马坊镇副镇长安海峰逢人便说道。安海峰原来是该镇的村干部,由于实绩突出,在上次换届时被破格提拔进镇领导班子。

在标杆村带动下,全县新增由村级集体牵头创办创建建成千头温氏模式猪舍129栋、标准化牛场46个,新建果蔬大棚602个,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趟出了一条产业兴村、集体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中共永寿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