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我省“两优一先”风采

嵯峨山下党旗飘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泾阳县安吴镇薛家村党支部委员会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11 08:31 作者:陕报记者 董渺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名单公布。当泾阳县薛家村的干部和群众在网上看到薛家村党支部委员会也在名单中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薛家村,地处泾阳县北部旱腰带地区安吴镇。近30年,村民依托嵯峨山丰富资源,主要以采矿、运输为生。因过度采石,嵯峨山体生态遭到损坏,2016年该区域采矿区被关停,薛家村也随之陷入了沉寂。

“矿区关停后,大多数村民就在家闲着,有地也不想种,觉得收入低,加之有200多亩地是荒石滩地,更没人种了,村上光贫困户就有88户。”回忆起以前的状况,薛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侠说。

这一切,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意识到:村党支部委员会发力的时候到了!那些日子,村上的干部琢磨最多的就是:薛家村到底该怎么发展,发展什么好?

受村民杜宝全发展大棚种植的启发,村“两委”商量对荒石滩地进行覆土改造,再建上大棚,尝试发展大棚经济。

想法虽好,困难也多,建一座大棚至少40万元,钱从哪来?大棚建好,上哪引水灌溉?只建一两座大棚不能解决全村的问题,要是成片建,没有土地怎么办?还有一个“致命”问题:村民们能不能接受?

问题摆在村干部面前,考验着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那些天,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挨家挨户做工作,算发展大棚的经济账,动员村民加入。”李雪侠说,一个多月下来,张更社、武辉等5户村民自愿投资建大棚。

然而,资金短缺仍然是最大的“拦路虎”。村干部跑到邮政银行、信合银行,为群众争取无息、贴息贷款;与在薛家村搞旅游开发的企业协调沟通,争取项目资金;实在周转不开时,李雪侠和时任的村委会主任甚至拿出自己的钱先垫上……

为解决建好大棚后的灌溉问题,村干部又从山上已有的深井里引来了活水。

就这样,张更社等5人的5座大棚率先建起来了,种上了圣女果、甜瓜等作物。由于产量高、销路好,大棚建成的头年,这5人就大赚了一笔。

看着蔬菜商贩来来往往上门收购,圣女果、甜瓜供不应求,其他村民也眼馋了,纷纷想加入。

此时村“两委”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信心也越来越足:把大棚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群众加入并受益。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上以项目投资、村集体经济投资、村民自建等3种方式先后共建温室大棚140余座。据李雪侠介绍,2020年薛家村凭借圣女果产业年产值已过2000万元,解决了全村及周边镇村200余人的务工问题。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薛家村全村脱贫。

为规避产业单一的风险,村上鼓励村内养殖能手和“党员先锋”大力发展肉牛、奶山羊产业。截至目前,薛家村已经建成肉牛养殖场1个,存栏223头;奶山羊存栏180只。

村民夏小军,早些年一直外出打工,七八年前妻子因病去世后,只好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孩子。没了务工收入,夏小军家成了贫困户。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2018年夏小军开始养殖奶山羊,最终通过养殖脱了贫。如今,他共养奶山羊13只,一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如今的薛家村,不仅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提升。近年来,薛家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硬化亮化美化,打造“一村一巷一树一花一景观”。走进薛家村,笔直的村道,整齐排列的屋舍,纵横分布的蔬菜大棚,以及房前屋后的小块菜园,一派乡村美景。

薛家村还建立了农家书屋,组建了健身广场舞队、秧歌队、锣鼓队、健步队。每到傍晚村民们走出家门,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吼秦腔。村里还以党建引领好民风、好家风建设,实行村“两委”成员包片、党员代表包户长效机制,群众有事找党支部、有困难找党员已成习惯。

“组织给咱这么高的荣誉,今后更要加把劲儿干。”李雪侠难掩激动地说,“下一步,我们打算依托龙泉公社、安吴青训班等景点,发展‘采摘游’‘民宿游’,把薛家村建设得更美丽、更富裕。”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