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阳县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组织力,切实把农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建强的组织保障。
聚焦振兴主战场,建强班子队伍。一是综合研判镇党委班子情况,通盘考虑,选育结合,合理调整,配强镇党委班子,班子结构更加合理化。二是坚持高线选人底线把关原则,紧盯“双好双强”标准,实行“四个一”选人机制,村镇县“三级把关 ”联审制度,对“一人一报”人选实行“三方会商”方式,175个村级主职全部实现“一肩挑”。三是选过硬队伍,抽调8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组建176支驻村工作队,确定131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指导,3700多名干部一线结对帮扶。
聚焦最基本支撑,建强基层组织。一是全面落实村级党组织标准化规范提升行动,每年坚持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村村到”开展组织力评价,对存在“五类”问题之一的村级党组织实行“四抓四治”模式,落实“六个一”整顿措施,动态清零85个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二是根据党员分布和党员教育管理需要,按规设置党组织,合理化划分党小组,确保组织运转顺畅高效,党员得到有效教育管理,新成立的10个易地搬迁社区组织体系建立完善。三是大力开展基层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强化典型引领、推动示范引领,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城关镇青中村通过开展“三讲三带三强化”品牌创建活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提升,由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华丽转变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国家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聚焦最先进队伍,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一是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规范落实流动党员管理“八个一”机制,加强与外出流动党员的沟通联络,确保流动不流失、离家不离党。二是严格按照党员发展要求,在一线发展乡土人才、优秀农民工党员35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71名,探索形成的农民工党建“四心”模式做法在新华社《内部参考》刊发。三是全面推行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星定级”制度,组织引导5000余名有帮带能力的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深化“双培双带”“双建双培”活动,新培育特色产业能人党员1000余名,有效发挥了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聚焦作用发挥,强化党建引领。一是纵深推进“支部+产业就业”机制,采取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一核多元”发展体系,创新“支部+人才+贫困户”模式,探索“支部+‘三变’+贫困户”模式,139个非公企业帮扶133个贫困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300余个,免费培训五大技能6.5万人次,2020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495.28万元,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健全完善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主体,企业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协同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健全完善民主决策议事“54321”工作法,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扎实开展“阳光村务”,提高党员群众治理积极性。三是大力推行“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的监督自治功能,开展“文明村庄”“文明家庭”“好儿媳”“好婆婆”等系列评选活动,近年来共计表彰先进模范4000余名,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聚焦最关心问题,加强基础保障。一是加大基层阵地财政投入,坚持资本向基层下沉,对全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进行扶持,打牢执政根基,发挥好党建“主阵地”作用。近年来,共计改建村活动场所116个。二是提高基层干部待遇,严格落实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政策,提高基层干部工资待遇。三是加大村干部奖励激励力度,为850名村干部统一购买最高保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消除村干部后顾之忧,增强了干事创业积极性。同时推行村党支部“标准化+发展亮点”考核体系,对考核优秀的村,按10%的比例一次性增调办公经费和村干部补贴,把述职评议、绩效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补贴发放、评优树模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