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和谐大院”一家亲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03-01 14:23 作者:陕报记者 郑斐 通讯员 马泽平

春节前,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岭沟村四组的王德位家里,炉火烧得正旺。六七位邻居正围坐在火炉旁,你一言我一语拉家常,议论着这个月“五好家庭”的评选。

王德位所在的院子叫“和谐大院”,是一个小型的移民搬迁点。同院住着15户71名群众,其中9户汉族、6户回族。2018年,这个搬迁点被村党支部、村委会命名为“和谐大院”,79岁的王德位被大家推选为第一任院长。但在以前,这个大院可是村里有名的“闹心大院”。

大院的15户群众,过去散住在海拔1300多米的大凹山上,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电。1999年,当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把山上十几户回汉群众搬下山,搬进了岭沟村四组阴坡坪,建成了回汉混居连体房。搬下大山,吃水不用挑、道路通到门、上学一脚平,但新的堵心事又像铅锤一样,压在十几户搬迁群众的心头上。

原来,过去各家各户散居在大山上,如今一下子比邻而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不同,锅铲难免碰锅沿,邻里之间磕磕绊绊,让一大院子的人都很闹心。

村民刘开梅说:“那几年,大院里因为牛羊偷吃庄稼、小孩玩耍损坏东西、这家人在地界多挖了那家几锄地这些琐事,邻里之间没少吵架拌嘴,动不动就互相拽去找村干部评理、到镇上上访,甚至大打出手,都惊动了派出所。”

2015年,大院15户群众中有4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两委”和包扶干部多次上门,挨家逐户了解情况、出谋划策,引导大院村民互帮互助,寻找致富门路。邓远林的儿子邓小鹏在镇安县城承包建筑工程,总是优先找大院里的邻居来务工;回族村民马万志在西安开泡馍馆时间久、熟人多,就帮着贫困户马万平到西安去摆摊挣钱,推荐贫困户方长银老两口到西安做环卫工;大院里不能养牛,王德位和院里的几位老年人一起帮着贫困户赵德福,在离院子远远的地方搭建起牛栏,赵德福一年养牛就收入了5万多元。

2018年,“和谐大院”的4户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摘帽。

同年,岭沟村创建“幸福美丽和谐新岭沟脱贫攻坚示范村”,村“两委”班子多次开会研究,要趁此东风,彻底让全村有名的“闹心大院”焕然一新,组织大院群众创建“和谐大院”。

“为了把‘闹心大院’建成‘和谐大院’,我们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指派党员,联系指导大院群众推选一名院长,成立了‘明理室’。”岭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项行平说,“我们要让群众心里有苦能诉说,协调矛盾有去处。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

在村“两委”班子的引导下,“和谐大院”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每月进行一次五星评比,推动五好家庭和五美家庭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人活脸,树活皮,咱都爱个面子。”大院村民刘辉银说,“每月评比活动,谁家要是看到小红旗、五角星比别人少了几个,都得羞着脸出来,暗地里下狠心要改呢。”

“和谐大院”的创建,让15户回汉群众的邻里关系更加和谐。闹了10来年矛盾的赵德福和胡吉群打开心结,成了好邻居:赵德福家打麦子,胡吉群主动帮忙;赵德福家新麦子轧的面条,首先拿上几把送给胡吉群。邓远林家打洋芋粉缺人手,邻居马万平媳妇主动上去搭把手。张荣江老人生病了,儿子儿媳妇长期不在家无法照顾,邻居黄桂珍就帮着老人买药,给老人做好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床前。

2020年7月,马万志的儿子结婚,大院里的每家人都像自家办喜事一样,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腾出空房来供老马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借住。就连长期在西安创业的胡广林、张昌荣、魏永方、王新富等几个邻居,也放下手中生意,提前两三天赶回来帮忙。女方送亲的人看到后,感慨地说,“没想到,你们‘和谐大院’里,邻里之间真的和谐如一家。”

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茅坪回族镇,是我省仅有的三个回族乡镇中的两个。近年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回汉群众搬进一栋楼、进出一个门的现象在两个回族镇比较普遍。像“和谐大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