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药材行情不错,下个月就能收1000公斤黄芩、500公斤柴胡。”10月14日,记者在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黑池塬村见到黄虎军时,他正忙着打理地里的板蓝根。
黄虎军说:“今年我们合作社和陕果集团达成合作,又流转了2000多亩苹果园套种中药材,如今种植规模已达3500多亩。从我们站的位置往上看,几乎半架山都种上了中药材。”黄虎军说的半架山,指的是黄堡镇东塬片区,包括黑池塬村在内的屽村和罗寨村,沿路往上走,连片的中药材,颇为壮观。
过去,黑池塬村主要种植小麦,可收成往往不尽如人意。如今大多数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之后在合作社打工,有的则加入合作社种起了中药材,一年下来至少有上万元的收入。村民们纷纷感叹,大家收入增加了,小村庄也发生了大变化。
变化缘于黑池塬村在发展传统特色农业的同时,因地制宜选准选好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黄虎军就是村上的致富能手。
2012年,刚刚退休的黄虎军在黑池塬村流转了461亩地开始种植核桃,并于2013年成立铜川市滋润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外出学习培训的他看到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商机,决定发展林下经济,在核桃园里套种中药材黄芩、柴胡等。2018年,黄芩首次丰收,收益可观。
尝到了种植中药材的甜头,黄虎军决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规模化种植中药材。此外,黄虎军还是一位养殖大户,最多时散养公鸡1万只、养猪80多头,直接销往西安。经过几年探索,合作社逐渐形成了中药材种植与养鸡、养猪相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
“产业发展容易,关键还是要有销路。”黑池塬村党支部书记赵树军介绍,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村上依托铜川市滋润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动员村民打破种麦收粮的传统思想,通过“合作社+种植户”的经营模式,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中来。合作社负责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收购,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种植成本,打消了顾虑,给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
付双成是黑池塬村的贫困群众。2018年,付双成加入了合作社,种植了3亩当归后,实现增收1万余元。紧接着,在村上的鼓励和协助下,他申请政府贴息小额信贷5万元,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付双成告诉记者:“有合作社做后盾,我们对销路一点都不担心,可以产多少收多少,而且省时省力,收入也更加稳定了。”
“我们也在推广‘党支部+合作社’经营模式,由党员率先探索种植,合作社扩大推广,村民积极加入,带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黑池塬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宜林介绍道,如今,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黑池塬村有30余户村民种植中药材,其中贫困户6户,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的40%,目前正在推广小麦套种中药材模式,继续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这样不仅能把有限的耕地充分利用起来,也让更多的乡亲们享受到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2020年,在铜川市中药材种植补贴政策的支持下,王益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还在黑池塬村建成了首个产、供、销一体化中药材基地。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带动的村民和贫困户越来越多,黑池塬村的中药材也被评定为王益区扶贫产品,在今年9月的铜川市第三届扶贫产品交易会上大受欢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更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发展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资金扶持,鼓励他们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带动更多的周边农户将闲置的土地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王益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