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支部是咱搬迁群众的“主心骨”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29 09:39 作者:陕报记者 郑斐

“我已完全融入移民社区生活,感觉生活在这里很幸福。”10月27日,今年60岁的丹凤县龙驹寨凤冠新城社区居民张石娃说。

凤冠新城移民社区2017年5月启动建设,建有安置房54栋,目前已入住3847户1.7万余人,是丹凤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像凤冠新城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丹凤县共有12个,2.8万余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进城到镇落户。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丹凤县坚持把集中安置地党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立起党支部这个“主心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管理、服务、引领搬迁群众中的作用,促进群众就业创业、脱贫增收,过上好日子。

党支部建在搬迁小区

“婶子,楼梯间属于公共区域,不能堆放杂物的。”在凤冠新城移民社区,总能见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邻里有了矛盾,他们是“融合剂”;新惠民政策到了,他们是“广播员”;居民有了困难,他们又是“及时雨”。他们就是社区团支部“青年之行”志愿服务队队员。

近年来,丹凤县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党支部12个、党小组40个,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安置地组织体系,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效应。

竹林关镇丹水社区党支部是丹凤县成立的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党支部。支部成立之初,他们鼓励优秀搬迁党员群众通过民主选举程序担任社区党组织成员。支部结合党员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工作实际,分类设置产业发展、事务管理等功能型党小组,通过移民党员“结对服务”易地搬迁群众,在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环节全程贴心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受到群众好评。

红色网格建在楼栋间

“过去,住户遇上麻烦事了才会来找物业。自从有了楼栋长,一个电话他们就能上门来解决问题。”商镇老君东域小区住户彭荣对推行社区网格化便民服务感到很满意。

老君东域小区党支部是在小区物业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的党支部。支部选派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移民党员分别担任楼栋长、网格管理员,负责社情民意收集、日常走访谈心以及为住户提供义务家政、水电费代缴等便民服务。

丹凤县创新实施移民党建“凝心暖心”工程,在全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推行层级网格管理,采取“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治理体系,通过定人、定岗、定责,把组织设置嵌入网格、职责任务落在网格、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实现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的转变。“人在网格中,事在网格办”,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效应。

社区工厂建在搬迁安置小区

深秋的竹林关镇刚刚下过一场雨,天气转凉。可在江北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雅尔艾服装公司里,工人们却忙得热火朝天。“我以前在广州打工,每月除去房租和日常花销所剩无几。”搬迁户杨月娥一边踏着缝纫机一边说,“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小孩和老人,方便得很。”

搬迁群众远离土地,生活来源成了问题。丹凤县开展“三建三带”活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创新推行“党支部+社区工厂+贫困户”“党支部+企业+就业扶贫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在全县建成社区工厂13个,扶贫基地23个,扶贫车间、作坊126个,使近万户搬迁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创业就业的愿望。同时,通过雨丹劳务协作、“春风行动”等,转移9800余名搬迁群众到南京、西安等地务工。

从大山搬进社区,从农民变为市民。丹凤县坚持“抓党建、促管理、强服务”工作思路,健全组织体系,实施网格化管理,助力产业就业,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搬迁群众既要搬得出,又要稳得住,不但能发展,而且能致富,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