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澄城县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整合农村资源要素,以市场为导向,找准项目源和增长点,打造了一批“实力强、特色明、管理好”的经济强村,带动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显著增强,群众满意率显著提升。全县160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实现了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截止2019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以上的村10个,50万至100万的16个,10万至50万的65个,10万以下的69个。
一、县委统揽全局,多方共同参与
县委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抓关键、把方向作用,用好县委统筹、部门包建、企业社会三支力量,整体谋划、整体推进。
一是坚持县委统筹规划。坚持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为主抓力量的工作专班,制定出台《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清零壮大行动实施方案》和35个省级扶持村的具体方案,明确到2021年底,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5万元,到2022年底,创建15个年收入百万的红旗村,50个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2017年开始,县委整合苏陕协作、扶贫领域等财政涉农资金9.31亿元,在全县160个村联建、共建158个村级扶贫产业园,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有效激活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二是开展部门结对帮扶。以开展脱贫攻坚部门包联帮扶为契机,组织各级包联单位充分发挥部门政策清、信息畅、资源广等优势,协助包联村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把脉问诊、技术指导,并多方争取资金和项目,解决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难题。有效利用电子商务等平台,畅通包联村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消费扶贫。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各级包联单位围绕村集体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累计投入道路改造、农田水利、动力电改造等项目建设资金8.73亿元。例如:中央单位大唐集团捐赠600万元,用于包联的寺前镇和家楼村樱桃交易市场冷库建设、机井建设等基础设施改善、项目提升。市人大、韩城矿务局动员机关干部优先选购包联的冯原镇马村苹果、甜瓜等农产品,机关干部2019年累计消费扶贫达95余万元,2020年计划消费扶贫100万元等等。
三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以全县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为载体,采取“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村党组织+贫困户”共建模式,引导9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和1个社会组织党组织,通过建立“党建+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互联网”扶贫模式、举办“青衣传颂.澄城故事”——“陕西澄城.农特产品推介会暨扶贫助农活动”等形式,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如:澄城县华元集团公司与全县多个贫困村签订农产品供销合同,每年帮助贫困村销售农产品数额达1000万元以上。澄城青衣故事农产品推介会上,全县36家企业、合作社仅7月11日当天销售农产品50余万元等等,有效畅通了社会爱心企业参与、助力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多种路径。
二、党建助推引领,绘制发展蓝图
近年来,村级普遍存在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部分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经营能力差的现实问题。为了有效解决集体经济“谁来做”难题,县委把建强班子、锻炼队伍、支部引领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保证,凝聚和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发挥头雁领航作用。拓宽村“两委”干部选聘视野,把政治坚定、能力突出、思路开阔作为人选首要条件,选优配强“一肩挑”队伍。从今年3月份开始,依法依规推进各行政村“一肩挑”干部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强化村级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目前,我县“一肩三挑”的村141个,占比88.13%。以我县被确定为“全省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县”为契机,强中选优确定35个重点扶持村,逐村编制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方案,组织对35个村“一肩三挑”人选进行审查,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政治素质过硬。比如,交道镇樊家川村党总支书记樊建武2009年回村当“村官”,凭借丰富的经商经验,很快找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路子,2019年该村集体经济突破113.4万元。
二是凝聚人才力量。积极把思维活跃、观念解放、文化较高、事业心强、甘于奉献的村民,通过考察吸纳到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每个村储备2-3名“一肩挑”后备干部,多方引导他们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任职,采取“农民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蹲点跟班”培训学习等途径,现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引领能力,打造一支懂管理、会经营、讲奉献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才队伍,使之成为村支部的左膀右臂,为发展集体经济献计献策。全县村级后备力量546人中生产致富带头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96人,占比36%。同时,我们注重发挥农村党员作用,创新村级党组织“三会一课”“统一活动日”等党内活动形式,要求农村党员每年至少在产业园开展义务劳动不少于4次,入党积极分子每年在业园开展义务劳动和学习管理不少于一周时间,通过做给群众看、引领群众干,消除群众疑虑,有效凝聚起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人才力量。
三是强化支部引领。注重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积极大胆探索尝试突破地域、行政区划、党组织管理界限的新型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搭伙过日子”谋求资源共享,形成了“区域一盘棋”的发展思路。比如,寺前镇吴坡村、西观村、和家楼、姬家庄村四个村联合起来成立“产业联合党委”,各村集体经济依托“联合党委”实现了“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的捆绑式发展,2019年,吴坡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集体经济突破了48.96万元,其它三个村在“联合党委”的引领下,集体经济纷纷突破20万元。再比如,赵庄镇北寺村、许庄村、新庄村与引进的民营企业澄城县华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村企联合党委”,共同建成2000亩规模的大樱桃科技扶贫产业园,每年贫困群众分红63万余元,有效带动全镇228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共建立“村村联合党委”2个,“村企联合党委”4个。
三、聚焦多种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在全县脱贫摘帽过程中,该县把村级扶贫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推行“村党组织+”模式,采取县级整合涉农、扶贫资金一次性投入,镇级统一规划调配,村“两委”牵头实施,协调流转土地,以项目、资金参股入股,委托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运营等多种形式,建设村级扶贫产业园区,作为村集体经济的原始积累,扶贫产业园区收益一部分用于贫困群众分红、一部分作为集体经济收入。我们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四种发展模式。
一是村两委牵头型。由村“两委”直接建园,统一经营管理,收益部分除兑付土地租金和用于贫困户分红外,其余部分全部做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韦庄镇东白龙村,以龙兴冬枣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产业扶贫带动主体,争取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资金入股,流转土地200亩,建设温室冬枣产业扶贫园,吸纳40户贫困户无投资入园,设施冬枣受益前,每年每户分红3500元,冬枣受益后,每年贫困户享受利润的5%的分红,剩余95%利润中,四成为专业合作社的运营分红,六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农民合作社组织型。村两委发动部分群众入股成立股份制农民合作社,统一建设并经营管理产业园区,达到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脱贫致富的目的。如:安里镇郊城堡村金银花扶贫产业园,由金梦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实施,投资80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扶贫产业园,启动资金包括参股群众按照一股1000元的标准共入股40万元,合作社垫资40万元。三年后金银花取得收益,按照利润进行分红,其中合作社25%、村集体5%、股民70%。
三是村企合作型。在扶贫产业园的发展之中,引进龙头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园,通过镇村党组织协调,贫困户将项目所需生产资料入股企业,利用龙头企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助力贫困户脱贫,所得收益按股金比例进行分红。如:寺前镇吴家坡村葡萄扶贫产业园,由吴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牵头打造,园区采取引导资金入股,折股量化,股份分红以及贫困户入园务工的模式,投资108万元,建成户太八号葡萄园120亩,辐射带动80户贫困户。
四是能人带动型。约占全县的1%。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挖掘农村发展自身动力,依靠农村能人,大户,率先搞项目示范,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尧头镇浴子河村以政府切块资金作为前期投资,由种植能人袁俊升牵头成立了澄城县黄金蜜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黄桃产业园320亩,合作社把产业园交由有能力、有技术的务农能手管理经营。
四、加强制度创新,保障稳定发展
澄城县加大制度创新,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
一是加大制度支撑。构筑起了“县委主导、乡镇党委主责、村党组织主抓”的责任体系,层层分解任务,逐级明责加压。县委印发《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计划的通知》等9个规范性文件,对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的办公场所、资料台账和管理制度等逐一规范。健全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半年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账务管理等制度,坚决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群众利益受损。
二是强化督查调研。在全县成立了10个督查组,采取查阅台账资料、查看现场、听取汇报等形式,对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的办公场所、资料台账和管理制度逐一规范,重点对35个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进行了督查指导,推动工作落地见效。指导各镇(街道)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建议,找准弱项短板,形成经验借鉴。
三是加强服务指导。今年以来,编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管理简明读本》1000余份下发各村,组织对全县160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和负责人进行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管理培训,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范,健康运行。指导成立了全县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确保每村有3名职业农民提供长期技术帮扶,每个产业园有2名产业带头人,94个脱贫村有1名技术明白人。依托110指挥体系,对所有村开展整村推进专题技术服务,组织158个产业园带头人外出观摩学习,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中共澄城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