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按照“市有示范带、镇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社”总体布局,坚持“11112”工作思路,突出一个规划引领,聚力一个龙头园区,锻造一支人才队伍,撬动12个镇级基地,有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组织参与产业脱贫户2890户,辐射带动贫困群众8777人,贫困户中长期产业覆盖率达到100%,参与带贫益贫经营主体户达到70%以上,帮扶对象收入全部达标,基本形成产业长效发展和稳定增收的良好格局。
突出一个规划引领,让产业布局接地气、更合理。兴平市始终把产业规划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行动指南,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修编完善《兴平市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明确北、中、南部特色产业发展布局。规划4.7万亩北部时令水果产业带,推进“一稳、两减、一降、三升”,基本形成北部中早熟苹果和塬坡油桃、樱桃、冬枣等为主的时令水果产业发展格局。在中部规划8.7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瓜果和传统“辣椒、大蒜”产业,建设一批百亩以上的标准化设施示范园和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基地。规划南部清水莲菜和苗木花卉产业带11万亩,集中连片发展清水莲藕栽植面积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15个、沾化冬枣1000亩。同时,配套出台果业、蔬菜、畜牧业等6个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促进果业转型升级、蔬菜提质增效、畜牧标准化养殖等,构建产业发展大格局,绘就农民增收新蓝图。
聚力一个龙头园区,让示范带动有导向、更有力。兴平市把打造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作为产业扶贫主抓手,探索推进“以大发展促进大脱贫”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企业创业兴业的乐土、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热土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依托占地1.4万亩的兴渭现代农业园区,成立农投公司统一管理运作、统一招商开发、统一服务保障,先后整合53个涉农项目,投资1.8亿元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按照“园区+管委会(农业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行模式,构建企业、村级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目前,产业园已招引咸阳市政建设集团、扬子江农业等11户涉农龙头企业入驻,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特色农业和中草药种植,引导贫困群众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劳动力等入股参与,带动沿线群众6698户24728人增收致富,涉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520人。
锻造一支人才队伍,让技术服务有支撑、更精准。兴平市坚持把培育产业扶贫人才作为支撑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大力培养引领产业发展的重点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技术服务指挥“110”的作用,由16名专家和150余名技术人员组成12个技术服务小分队,随时接听解决贫困群众反映的技术问题。严格落实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特别是创新开展“百帮千”活动,抽调100余名技术干部,对全市产业扶贫对象上门服务,累计开展技术服务3.2万余次。鼓励引导150名新型职业农民与300余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同时,组织“红薯大王”尚增产、“土豆哥”任维安、“马一剪”马纪东等乡土专家,在农作物生产季节为种植大户进行实用管理技术培训,现场解决生产环节技术难题,使该市800余名职业农民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撬动12个镇级基地,让集体经济有效益、更持久。兴平市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对各镇(街道)产业进行科学规划,由市上整合资金为各村统一发放苗木,作为“村集体投资”入股,引导12个镇(街道)各打造2个产业示范村不少于600亩扶贫产业,投入部分“以村集体资产”入股,构建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27个示范村已流转土地8250亩发展樱桃、葡萄等,惠及贫困群众1538户5026人。对已摘帽的贫困村每村注入5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持续增加产业发展后劲。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166家,成功打造北马村、花王村2个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示范社。其中,东城街道积极引导马干村村民流转土地500亩,以“村委会+企业”的合作经营模式投资800万元建成西北最大的羊肚菌种植基地,估算年综合收入1500万元,村利润年分红30万元,农民年就业总收入达到1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