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灞桥区着眼基层乡村治理条块分割、多头下达、千线一针的现象,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树立大党建理念,搭建“脑口眼,手腿耳”形体化治理平台,统领宣传、综治、平安建设、乡村治理等各方要素,使各基层组织成为“有血有肉”的实体,让基层“自治、法治、德治”充分融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建强“大脑”,让基层支部主角化
灞桥区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工作理念,从“人才、经费、权责”三个方面入手,发挥党支部在村级事务中的“大脑”作用。抓头雁确保“有人管事”,严格落实“六要六不准”要求,深化“一肩挑”工作,开展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落实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制度,实施村级党组织书记学历提升工程,常态化落实村“两委”干部联审联查和村级组织研判机制,建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强保障实现“有钱办事”,按时足额拨付村级运转经费,区财政单设1000万元基层党建专项经费,充分用好区管党费,开展“最强支部”、一肩挑示范村、标准建设示范村创建,验收合格的给予经费支持,调动基层支部“争先创优”热情。建机制保障“好事办好”,推行“三务公开”季度点评会机制,制定出台《灞桥区推行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建设实施意见》,建立“2+3+N”体系,即小微权力、村级班子主要负责人责任2个清单,事前普遍提醒、事中专项提醒、事后纠错提醒3个谈话机制以及村级“三重一大”、日常性事务办理N项流程,让百姓明白,还干部清白,破解“三务”管理不规范等影响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公信力的难题。
用活“嘴巴”,让宣传引导常态化
充分融合党的政策宣传、疫情防控广播等平台,以农村“大喇叭”为载体,以村级党组织书记为主角,用“嘴巴”传递乡村振兴正能量。建立“书记说”平台,在狄寨街道各行政村全覆盖安装大喇叭,在村级活动场所设立专门阵地,制作广播室制度板牌,规范工作规程。明确“书记说”内容,主要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农村基层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文件精神。规范“书记说”流程,坚持每月宣讲不少于1次30分钟,宣讲前要认真拟定宣讲内容,既让党的声音占领乡村角落,又防止宣讲过多过滥,确保宣讲质量。杜陵村党支部书记蓝锦庄说“‘书记说’农村广播就像一张嘴,将党的声音传进了千家万户,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既达到了良好的组织动员和传播效果,更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用好“手腿耳”,让矛盾调节村组化
拓展深化白鹿原户长制成果,发挥户长依靠“邻里关系”,离群众更近优势,实现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手勤帮到、腿勤走到、耳勤听到”。建好“户长”队伍,坚持以邻里关系为纽带,全面实施三级“户长制”,一级户长由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任;二级户长由村“两委”和监委会干部及村民小组长兼任;以小组为单元,每10-15户为一个片区推选出一名三级户长,截止目前已设立各级户长1000余名。赋予“户长”职责,以制度形式赋予户长“做好政策宣传、信访维稳、扶困互助、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社情民意收集”等6项职责,制作乡村户长管理制度、乡村户长管理办法、乡村户长组织机构图以及三级户长牌子,发动各级户长广泛参与信访维稳、扫黑除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治污减霾、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发挥“户长”作用,建立 “户长”动态管理机制,区街两级分别开展“十佳户长”“星级户长”评定表彰,激励户长积极成为基层组织的“好帮手”,联系群众的“润滑剂”,矛盾化解的“前沿哨”。村干部杨阳说“当前农村服务、管理、发展等各项工作任务繁重,村干部在具体工作开展中难免存在一些空白点,户长制借助‘邻里关系’让党的政策得以走进每一户群众,填补了乡村治理中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向下延伸的空白地带,发挥了很好作用”。
雪亮“眼睛”,让乡村治理智能化
统合电子设备、问题反馈、文化滋养等要素,擦亮基层治理之“眼”,让基层治理既智能化,更人性化。安装电子“监控之眼”,深入推进农村视频监控建设,充分发挥视频监控在社会治理、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的作用,全面建立网格员队伍,大力完善视播结合、手机远程、电视监控等举措,建立全科网格,形成了立体化防控体系,助推基层乡村治理信息化、现代化。优化问题“反馈之眼”,升级改造村级党组织“问题墙、回音壁”,组建乡贤会、理事会和妇女之家等民间组织,搭建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和议事平台,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合规合法程序,对村内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履行职责、作用发挥等情况开展评价,对存在问题不足、意见建议进行反馈。文化滋润“心灵之眼”,广泛开展“家训家风进千家、村规民约百村行、文化活动万人乐”“千百万”系列活动,组织“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实践活动,鼓励村组积极组建秧歌队、腰鼓队、合唱团以及非遗表演团队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农村整体文明建设,培养乡村新风良俗,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中共西安市灞桥区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