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商南:“党建+”提升移民(居民)小区 管理服务水平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6-18 16:11

今年以来,商南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提升移民(居民)小区管理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以“党建+”为支点,画好党组织建设融入网格、产业、就业、文化建设最大“同心圆”,破解小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打通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100米”。

“支部+网格”,让社会治理“优起来”。大力推行“党支部+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以社区为单元,以主要街巷、楼宇为界,将11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82个(移民)居民小区、267个楼栋、5952家门店和4258户居民纳入网格,建立镇办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移民(居民)小区党支部-党小组-楼栋“五级网格”,把各领域党组织都划定在网格内、把所有党员都连在线上,构建网格联动全覆盖、责任管理无死角、共建共治共享的移民(居民)小区社会治理新格局。把社区干部、驻区单位“双报到”党员干部整合进网格,按照“三长五员”标准,配齐408名管理人员,常态化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意见建议收集、矛盾纠纷化解,推动需求在网格中发现、问题在网格中解决,不断增强小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支部+产业”,让贫困群众“富起来”。扎实开展“三建三带”活动,采取组织建设标准化、工作运行规范化、作用发挥常态化“三化”措施,出台《商南县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管理办法》《商南县就业扶贫基地认定和奖补性职介补贴申报办法》等鼓励激励政策文件,建立“扶贫车间”保障协调议事机制,每月研究解决“扶贫车间”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推进移民(居民)小区扶贫车间、扶贫作坊和社区工厂建设。在产业园区建立党支部9个,在产业链上设立党小组118个,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上建设社区工厂12个,兑现社区工厂奖补资金20.98万元,带动移民搬迁安置点小区3000多名群众年均增收超过1.5万元。

“支部+就业”,让劳力资源“动起来”。坚持劳务输出与就地就业相结合,积极推行“公益+微利”运作模式,针对无业人员和正在创业、有创业意愿人员,依托社区工厂靶向发力,争取企业外发加工订单,组织小区无业人员有偿加工。不定期举办创客党员交流会,学习和分享专业技术、创新方法以及创业技能,提升创业能力。实行“党支部+村级劳务合作组织+贫困劳动力”模式,成立县农民工党委和13个流动党支部,组建82个小区劳务合作组织,依托6个职业技术学校和12个社区工厂,为小区群众提供岗位信息、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和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对外组织定向输出、对内推动就地就业。今年来,“点对点”有组织向沿海城市培训输送劳务人员4.5万余名,累计发放就业交通和一次性求职补贴690余万元,组织技术培训21场次,就地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带动3407名贫困户13728人增收脱贫。

“支部+文化”,让精神文明“美起来”。广泛开展“明道理、崇感恩、比诚信、重自强”教育活动和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神文化扶贫,扎实推进扶志扶智工作。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推动74个县直机关单位、20个非公企业、20个社会组织1523名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组建政策宣讲团和“爱飞扬”“百事帮”“彩虹桥”“心连心”等28个党员志愿服务队,利用“乡村振兴大讲堂”“道德讲堂”“广播室”等阵地,通过书记讲党课、党员活动日等形式,先后深入到82个移民(居民)小区开展脱贫攻坚政策、法制、科普知识宣讲和义诊、环境整治、代办服务、疫情排查、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350余场次,教育引导小区群众积极投身脱贫致富奔小康生产生活实践。

(商南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