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县和吕梁山特困连片开发重点县,属国家生态主体功能保护区。全县土地面积2042平方公里,人口30.25万,辖11镇1乡1个街道办5个便民服务中心279个行政村。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933户61783人,贫困发生率由20.57%下降为1.93%,2019年全县计划脱贫696户2334人,计划退出贫困村10个,贫困发生率可降至1.09%。
近年来,子洲县扶贫办围绕脱贫标准和退出程序,瞄准脱贫摘帽,聚焦“六项重点”打硬仗,开展“四项”助力行动,建立“四个体系”,把好“四个关口”,健全“五个长效机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举措如下:
一、聚焦“六项重点”,啃硬骨头打硬仗
一是打好产业就业增收仗。发展“4+X”生态特色产业(苹果、核桃、中药材、羊子+蔬菜、食用菌、鸡、光伏发电、小杂粮、蜂、瓜果等),采取“1+N”扶持措施,发挥产业工具包作用,每户实现一业为主、多措并举,长短产业结合、多项扶持联动,实现收入稳定增长。二是打好“两房”建设攻坚仗。坚持精准确定搬迁对象、科学选择安置点、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建设项目、高效率产业就业帮扶和后续管理,严格执行对象、面积、自筹标准,协调推进安置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业就业措施,全面完成“十三五”移民搬迁任务。2017-2019年上级下达我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131户,改造对象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工率100%,竣工率100%。三是打好健康扶贫攻坚仗。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作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重中之重,构建“四重保障”,实现三个100%,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健康扶贫能力。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了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大病救助范围,全县贫困人口参合率、大病保险参保率、民政医疗救助覆盖面均达到100%,坚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四是打好教育扶贫攻坚仗。实行精准资助,对贫困家庭学前、小学、中学、职高、大学各阶段贫困学生进行一条龙全覆盖帮扶。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县建立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全覆盖资助体系。五是打好基础设施攻坚仗。坚持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拔高标准,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现水电路讯全覆盖全达标。六是打好兜底保障攻坚仗。统筹各类保障措施,精准认定贫困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二、开展“四项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扶志扶智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明理、感恩、诚信、自强”教育,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全县依托第一书记、脱贫典型、各类好人等开设道德讲堂、道德评议、张榜公示、创建文明家庭、爱心超市、劳务协作招聘会、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培训、技能培训讲师服务团等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脱贫致富信心。二是创新创业行动。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战略,积极搭建政策、信息、融资、培训平台,扶持子洲籍在外企业家、本土能人和有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创业,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返乡创业”、“能人引领创业”,逐渐形成大户引领、整片推进,小户选优、配合发展的局面。三是环境整治行动。集中力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渠、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柴草乱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及断壁残垣等现象、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净化美化。四是基层组织建设行动。坚持党建引领促脱贫,以政治建设统领,以组织建设为纽带,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联动争创,扎实开展“千村示范、万村达标”活动,以党建引领政治方向、带动队伍建设、带领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治理,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精准对接。
三、完善“四个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由县委书记和县长负总责,县级领导负责分管行业部门扶贫工作及所包乡镇脱贫工作。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县“八办三组”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一律亲自上手管扶贫。县直各部门取消副职分管脱贫攻坚工作,全部由正职分管。全县实行划区分片管理,组织专班分片包干,县乡政府横向覆盖,行业部门纵向到底。二是完善干部帮扶帮联体系。实行领导包乡镇、部门报村驻村制度,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干部包户帮扶,不断统筹优化各级帮扶力量,调整充实一线帮扶干部,实行帮扶帮联全覆盖,建立“四支队伍”工作联席会议制,实行坐班考勤、定期走访、目标管理制度,确定明白人主心骨,制定会议日、说事会、帮扶清单,建立微信群、记扶贫民情日记,提高“四支队伍”工作效率和帮扶成效。三是建立社会力量帮扶体系。充分利用“3+X”帮扶体系,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主动对接、配合帮扶单位,丰富帮扶形式。发挥全域子洲城市工作站作用,整合子洲企业家和乡贤资源,争取民间资本投资扶贫项目、参与扶贫。充分利用国家卫健委、教育厅定点扶贫、扬榆扶贫协作、社会扶贫等资源,构建稳定的销售链条,发挥消费扶贫拉动作用。四是完善考核监督体系。坚持目标标准,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强化正向激励引导,对评价好的乡镇进行表扬激励。加强扶贫干部考核,坚持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把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激励的依据。完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加强对日常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的督导和绩效评价,在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增加脱贫攻坚所占权重,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50分分值单独考核,考核结果直接计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总分,充分发挥考核在脱贫攻坚中的导向和指挥棒作用。
四、严把“四个关口”,确保脱贫质量
一是把好识别退出关。把识别标准,严格对象界定,通过收入核算和“两不愁三保障”核查,正确把握“九种情况”,开展了对象核实与数据清洗,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按照贫困户退出5条标准6个程序,贫困村退出7条标准6个程序,逐村逐户逐项进行核实,客观实在公平公正退出,确保不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提高“两率一度”。二是把好项目资金关。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建立了项目库,优化了项目审批程序,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实行扶贫资金支出情况统计分析双周报和红蓝预警制度。加强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坚决查处挪用和贪污套取扶贫资金等腐败行为。用好专项资金,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责任到项目。整好涉农资金,坚持瞄准扶贫、精准使用,重点用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管好金融扶贫资金,扶持发展产业。三是把好问题整改关。坚持问题导向,梳理问题,举一反三,制定方案,建立台账,下达任务清单,实行清零销号管理,确保整改到位。对照省、市历年对我县的巡视巡察、审计反馈问题,坚持政治标准、实效标准、长效标准,扎实开展“回头看”,逐项对照排查整改,进一步强化措施,完善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四是把好干部作风关。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保持和发扬攻城拔寨、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进一步传导压力、提升能力、激发动力,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持续加大扶贫领域反腐力度,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开展以案促改,强化纪委监督执纪手段,定期开展巡察暗访,大力查办扶贫方面腐败案件。
五、建立“五项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一是建立政治素质对标机制。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思想上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做到使命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坚持目标标准和问题导向,对标对表,校准方向,保持斗志,练就本领,锤炼打硬仗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斗志。持续开展“六大活动”,定期组织“讲学考”和“十比十看”活动,确保思想不松懈、措施不松劲、工作不滑坡。二是建立产业增收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以县域经济促脱贫,加快“四县”建设、实现三大目标,围绕“山地苹果、核桃、羊子、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突出抓好山区现代农业“五化”,加快“三产”融合,把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做到每个产业都覆盖贫困户、每个环节都有贫困户参与,每个贫困户都能得到收益,建立贫困户受益机制。三是建立改善生态长效机制。总结“7.26”洪灾经验教训,按照“整川打造、整沟治理、整山绿化”的思路,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县城园林化、乡村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实施了退耕还林、千里绿色长廊、三北防护林、千村万户绿化、河流水系绿化、城市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努力建设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县。四是建立干事创业激励导向机制。选优配强各级扶贫干部,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帮扶干部,优先提拔任用。结合“三项机制”和选用干部“三个基本”,确立基本条件,树立基本导向,明确基本方向。定期对县乡党政领导班子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综合研判,完善干部调整任用与脱贫攻坚成效挂钩制度。五是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坚持精准服务,规划先行,县乡村统一规划,系统设计、科学指导。通盘考虑产业分布、生态绿化、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结合村庄特色分类做好庭院功能布局。整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资源,统筹推进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
(榆林市扶贫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