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即可观看《王宁山》微电影
一踏上王宁山的土地,就能感受到红枣的气息。枣林满山遍野,房前屋后、坡坡洼洼、山山梁梁、沟沟岔岔······到处都长着密密麻麻的枣树。全村5000多亩耕地就有4500亩枣林,395户1535人的生活主要靠这些枣林。
一、我的小“秘密”
我从20来岁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与红枣打交道。生在枣区,半辈子致力于红枣丰产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建设,与红枣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经,我为自己生活工作在红枣之乡而骄傲自豪。那些年月,确实因为红枣,父老乡亲们过上了殷实的日子,全县产业迅猛发展,农民收入一年高于一年。虽然长年累月滚爬在黄河沿岸的枣林中,但我过得很充实,感觉自己的存在很有价值。整天看见农民朋友们男女老少辛勤耕耘在希望的红枣林中,唱着信天游,吼着晋剧,乐在其中的场景,我无时无刻不在收获着枣农们的依赖、感激和喜悦。
可谁也不曾料到,今日佳县的红枣产业会走到这个地步。大概是从2006年开始,新疆红枣产区异军突起,给原全国红枣生产五大产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带来了严峻挑战。依托气候环境,新疆红枣个儿大卖相好,不裂不烂,在市场上挤压着五大产区的红枣。五大产区变成六大产区,全国枣林面积翻了一番,产量两三倍的增加,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这些年,佳县红枣十年九歉,即使丰年也卖不上好价钱,老百姓年复一年经受着挫折和煎熬,也一年年由希望变成失望,逐渐绝望地放弃了枣园管理。有的人开始毁林还田,有的因外出打工而土地已经荒芜,大多数是任其自生自灭——一个显赫而辉煌的产业眼看就要奄奄一息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难道让老祖宗留存并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就这样消失了吗?真的是陕北不适应红枣的生存发展、产业格局也要更换吗?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但现实仍是现实,佳县红枣产业发展毫不留情地继续恶化。
2015年,佳县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我们单位的任务是驻村帮扶全县红枣名村王宁山。工作部署会上,同志们眉头紧锁,都觉得驻村扶贫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则因为产业发展形势不好,扶贫效果堪忧;二来农村工作生活条件太差,长期不能回家,大家觉得太艰苦。我再三思索,觉得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在这次扶贫工作中,说不定我能找到让陕北红枣产业起死回生的方法,找到陕北农村产业发展之路……基于这些想法,我自告奋勇踏上了扶贫之路。
同事们不理解,觉得我年龄较大,进步基本没有多大空间了,这是自讨苦吃;妻儿老小也不理解,他们认为,我应该轻轻松松地自然退休并安度晚年了。但我有自己的想法:一则孩子们都已步入社会,他们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虽然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和患脑梗后遗症的妻子,但老母亲还硬朗,能自己经管生活;妻子这几年恢复较好,能勉强自立,不会给家里带来什么拖累。再说驻村期间,我还能偶尔回家照看她们。二则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吃这点苦不算啥。三则心头总有一丝不甘,难道偌大一个产业,真的在佳县就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真的就没有出路和希望了吗?我要去找一块试验田,说不定还能试验出一个名堂——这也许就是我要追逐的梦想!这么“高大上”的理由,当然说不出口,权当自己的“秘密”吧。
二、90万斤红枣引我走上扶贫路
近几年,王宁山几乎三分之二的村民外出打工或陪孩子进城上学,留守在村里的多是老弱病残,60岁的算是居住在村里的年轻人。
进村后,我先入户了解情况。走进张来生家,院子支放着5个枣耙,每个枣耙上晾晒着满满的红枣,足有5000多斤。来到王增吉家,院子南边搭设的防雨棚下摆放着4个枣耙,晾晒着满满的红枣。刘学伟家、白贺清家、高爱琴家都是如此。几天走访了100多户,每一户家中,看到的都是晾晒着的上年收获的红枣,有的一两千斤,有的三四千斤……和每户交谈,问有啥困难、有啥想法、对村里发展有啥建议、村里存在哪些矛盾等,话音刚落,所有人好像商量过一样,都说:上年的枣还都在枣耙里放着,两毛的价钱都卖不出,还能再考虑做啥?眼下红枣卖不了,大家没信心,都在为此发愁。见此情景,我想,如果连王宁山的红枣都卖不出去,还谈什么大事,真是不切合实际,眼前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农民卖掉库存红枣。
跑了几天销路,终于联系了本县一家红枣加工企业,他们刚刚和外商签订了红枣供销协议,正好需要红枣资源。我央求企业负责人:王宁山是贫困村,请您少赚一点钱,将王宁山村库存红枣全部收购,只要高出当时市场价一分钱就行。对于王宁山村民来说,只要把枣卖出去,就心满意足了。企业老板很爽快,一口答应了我的请求,说:“没问题,一定高出市场价敞开收购王宁山村红枣,不管有多少,一次收完。”达成协议后,我回到村里召开了两委会,商议配合红枣收购企业收枣事宜,安排村干部通知农户,特别强调,要讲诚信,不得以次充好,欺骗收购企业。经过十几天的收购,企业花了30多万元购买了王宁山库存红枣90多万斤,确实高出市场价,解决了村民眼前的困难。
帮助枣农卖掉家中滞销红枣后,我们继续入户走访,了解群众家中困难和大家的想法。与上次相比,这次就感觉融洽多了,也深受欢迎。不管走进谁家,都成了座上宾。家家户户热情招待我们,一进门就让我们坐在炕上,倒水,递烟,上红枣,端瓜子……互相聊起来感觉和亲戚一样。
三、寻觅扶贫产业
走张家串李家,进田埂到路边,上山梁下沟渠,会上会外,白天傍晚,哪里碰见人就在哪里问。这里的群众确实困难:年过半百的张玉正手指头短缺残疾,老婆生下儿子就偷偷跑了,留下父子俩相依为命;王润晨妻子智障,不懂人言,整日躺坐在炕上,幸好两个儿女聪明伶俐,均已外出打工,老王担心妻子走失,出门经常反锁着门;张加祥妻子脑瘫;张未来妻子、儿子智障;白小田从小残疾……全村29户贫困户,普遍面临年老体衰、肢体残疾、重病缠身、智力障碍难沟通、居住环境差、住房危险等问题。面对这样的贫困局面,要在短短的三五年内培植产业带动脱贫,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王宁山来说,什么样的扶贫产业才能带动大家致富奔小康呢?红枣卖不了,扶贫的产业应该是啥?我一直在琢磨。
村民张如怀说:“我们祖祖辈辈就会种植管理枣树,关于枣树我们还能说出个一二三,做别的我们啥也不会。”张吉龙说:“枣树我们还会修剪、抹芽、防虫、晾晒,别的还要从头学,实在难。”张宝宝说:“我走内蒙古,去新疆,做红枣生意还熟悉,其它产业啥都不懂。”
挨家挨户走访,都是一种声音、一样的答案。确实如此,他们这里祖祖辈辈以红枣谋生,对管理枣树大家都说得头头是道,要是离开红枣,两眼一抹黑。再说现在年轻人都跑出去了,老年人在家里,要在短时期内学会做一门新产业,实在是赶鸭子上树。
大家的意见,集中于一点,就是要围绕“枣”字做文章。怎么做好枣子这篇文章呢?和过去一样管理枣园、采摘红枣、销售红枣会有用吗?这样做不是重蹈覆辙,照样增加不了收入吗?还不是一样贫困吗?
既然不能换路,那就应该转变走路的方向。当地的特色资源是区域发展的产业优势,也是农民最愿意、最认可的发展路子。红枣品种变不了,红枣面积变不了,就只能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经营形式和经营思路。
四、给枣园“理发”
王宁山枣园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栽植起来的。十几年前,这里都是富裕户,家家红枣收入上万元,生活过得很殷实。探其究竟,其中一条原因就是枣园年轻,“理发”效果好。经过近40年的生长,枣园密密麻麻,通风透光差,抗病能力弱,病虫害严重……枣树自然生长不好,营养供给不足,红枣长得大小不均,口感不好,品质差。
给枣园“理发”,我是行家里手,这不是吹牛。可一提到给枣园“理发”,好多人不同意,接受不了。村民王增吉问:“给枣园具体怎么‘理发’?”我告诉他,就和给人理发一样,该往短剪的就剪短,该给疏稀的就疏稀。既不能让密度过大,又不能让枝条过长。要让树与树之间留有一定空间,自由一点,让它生长得舒服一点。枝条剪短,能很快吸收到根部运送上去的矿物质和水分。疏除多余的枣树,树木就不会互相竞争空间和阳光,以致长成光杆儿。顾生长就顾不了开花结果,因为精力有限。我的回答,似乎有一部分人听懂了。村民张江成说:“那就先在我家枣树上开始‘理发’吧。”老张这么一说,我们的技术员就指挥农民给枣园“理发”了。起初,理好一棵树要十几二十分钟。因为要一边“理发”,一边给农民讲解,剪哪一枝,在哪个位置剪?留哪一枝,在哪个位置留?都要给群众说清楚。十几分钟后,十几米高的树剪成了三四米高的树。一棵高大、蓬头散发的枣树被剪成了一棵规范、有序、整齐的树,好像一个披头散发的老头变成了一位年轻、干练的平头小伙,树内枝条空间摆放合理有序。老张不看理好发的树,只盯着树下横七竖八躺着的枝条,有的枝条碗口粗,有的枝条七八米长。他一直强忍内心的纠结龇着牙笑,脸部的酸笑让人一看就知道他内心的痛苦。这时,旁边的高小青终于忍不住说:“这哪叫剪树?简直就是砍树么!枝条都没有了,还能结上枣?与其结不上枣,还不如就让原来那样,能结多少就多少。”高小青这么一说,大家都张了口,你一言我一语,整个枣园吵成了一锅粥。这时内心早已动摇的老张,也张了口:“哎呀,还是不要‘理发’了吧,这样让人看不下去了。”
剪了一棵树,大家都有了抵触情绪,接下来就没法继续剪了。怎么办呢?想了一会儿我就说:“大家不要吵,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枣树‘理发’效果很好,只是你们没见过效果。要是你们不相信,我可以给你们一个保证:如果到了秋天,‘理发’枣树不结果、结果差,那咱们就给你们发补助款,往年一棵枣树卖红枣多少钱就给你们补多少,当然前提是正常年景、没有受灾。也就是说,‘理发’枣树和周围没有‘理发’枣树结果比较,如‘理发’枣树挂果明显差于周围枣树,就给你们补,而且是我自己掏钱给你们补。第一年咱们‘理发’50亩,愿意‘理发’的报名。这是自愿的,不强求,这50亩的补偿我个人还能支付得起……”
大家看见我这样诚恳,不像是在开玩笑,就有个别人想试试。接着村支书张宝宝,张如怀,枣树多的王增吉,我包扶的张如福等十几户同意“理发”试验。他们多数指认了枣树位置就离开了。我知道,他们的内心仍然在疼痛、纠结。
经过我们全程技术指导的50亩“理发”枣树,发芽早,枣叶墨绿,枣花瓣大肥厚,坐果多且均匀,到了秋天非常漂亮,红彤彤的枣果压弯了枝条。大家一看,“理发”枣树明显好多了。这时大家就没有了开始“理发”的纠结,当然我也放下了心,不用给他们准备补贴的资金了。第二年、第三年,自然就不用我们费劲了,派技术服务队逐户逐块进行“理发”。理出的4500亩枣园,都像年轻小伙子的平头一样,整整齐齐,清清爽爽,远观近看实在漂亮,真让人心旷神怡。
五、红枣酒,张如福的脱贫酒
今年76岁的张如福,是我在王宁山村的帮扶对象,老伴刘思芳也74岁了。老两口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且生活过得圆满。本该是老人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可是命运却捉弄了老张。五六年前,大儿子与二儿子因故不幸先后离开了他们,老张全家天都塌了。失去两个儿子的老张夫妇,整天痛不欲生,精神恍惚,加上身体不好,生活的信心丧失殆尽,无心经营家境,生活一天比一天贫困。
为了改变老张的窘况,我可没少费脑筋,尽力帮助他们管理枣园,让老张看到一丝生活的希望。老张强撑着农家人骨子里的勇气带着老伴在10亩枣园中劳作。初秋,老张的枣园和王宁山所有农户的枣园一样,红玛瑙般的枣子压满枝头。眼看丰收在望,10月中旬连续七八天的阴雨却击碎了一切,满树的红枣裂了一大半,满园是跌落的破裂红枣。
看到这情景,老张竟着急上火得了一场病。我心急如焚辗转找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志西教授,请他来到王宁山村,试点用红枣加工原浆酒。试点成功后,村民们积极踊跃、热情高涨地开始生产枣酒。
这时候,我见张如福还没有行动,就又走进他家,给他做思想工作。老张说:“杜书记,你看我这么大的年龄,家庭状况又特殊,自己根本没心思学蒸酒技术,做酒是有学问的,我一天记这忘那,实在不是学技术的年龄了。”老张指着晾晒红枣的枣耙给我说:“这是我们老两口在裂果树上没明没夜捡回来的2000多斤红枣,至今无人收购。”听到老张这么说,我就接着给老张宣传扶贫资金资助建红枣小作坊的政策:设备自己购置,随后验收,补贴扶贫资金,农户不用出钱。老张又说:“设备不出钱,发酵技术虽然你们免费教,可做酒还得投资、投工,最重要的是做出的酒卖不出去咋办?”了解了老张的顾虑,我拍着胸脯说:“老张,村里其他人做的酒我不敢说,可您老做的酒,如果卖不出去,我拿我的工资包销,您放心,我说到做到。这点您不要顾虑。”老张听我这么一说,就高兴地眯着眼睛笑了:“要是这样,我就不卖枣了,今天就开始张罗建小作坊做酒。”就这样,我把老张的工作给做通了。经过我们联系设备、购置材料、帮助兑现补助资金等一系列工作,老张学会了红枣酿制原浆酒。经过两个多月的发酵酿制,老张家2000多斤红枣变成了700多斤红枣原浆酒。
经公司收购,老张500斤酒变现7500元。手上捏着成沓的现金,老两口笑得脸上像盛开的花。老张说,十来年了,靠经营红枣没有这么高的收入。他一算,红枣发酵原浆酒利润可不小了,由每斤红枣两三毛,能提高到三到五元。拿到卖酒的钱,老张再也坐不住了,一门心思想着红枣酿制原浆酒。本来准备把自家的2000多斤红枣做完就收拾摊子准备过年,可这样的高收入刺激得老两口根本闲不住,便在邻村收购了3300斤红枣,整日按照技术操作发酵蒸馏红枣原浆酒。近半年时间,老张两口做了2100多斤红枣原浆酒。按照之前的销售价计算,他做的酒能收入31500元,去除本钱纯收入达2万元。老张的枣酒变现后,心情也好了,逢人便说:红枣原浆酒把人喝得红光满面身体好!
六、红枣串起产业链
“老张,您咋把酒糟给牛喂了?”看见老书记正提着一桶早已凉下的酒糟给一头老黄牛喂,我好奇地问。老张抬头笑着说:“杜书记,牛可喜欢喝酒糟了。原来我每次给它饮水,它只喝一桶。自从做酒开始,我不舍得倒掉剩余的酒糟,试着给它饮,结果它一头扎进桶不抬头,一股气喝完。一桶喝完,还眼巴巴看着桶,好像还想喝。就这样,几个月我天天给它喂酒糟。你看,它现在精神好,膘肥体壮,比原来好多了。”听老张这么一说,我就探问邻村饲养猪的秋宝。“秋宝,你给猪喂过酒糟没?”“呵呀!酒糟是喂猪的好饲料。原来我给猪喂玉米粉和谷糠麸皮,自从蒸酒以来,舍不得倒掉酒糟,试着在玉米粉里掺一些酒糟,猪吃得可香了。每顿吃的量比原来多了,吃起来好像很香,不挑剔一股脑儿就吃完了。”他继续说:“杜书记,自从我蒸酒两个多月来,猪的长势也很好。毛顺色泽光亮,长肉很快,猪都长壮了。”“看起来,酒糟还真是饲养猪、牛的好饲料。”我说。
王宁山购置了160台蒸酒器,建了好多小作坊,蒸酒户家家院落墙根一堆堆酒糟,既浪费又不卫生。我心里琢磨着:这些酒糟不能喂猪吗?家家户户喂三四头猪该有多好!既利用了酒糟,又增加了收入。可跑遍了酿酒户,有的怕饲养猪满村臭味,弄得邻里关系紧张,有的怕价钱不稳定影响收入,都不愿养。这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为此思考了好长时间。
一天,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农业部推荐农村发展产业项目的资料,名单上有利用酒糟饲养猪的介绍材料,酒糟饲养的猪肉品质好、成本低。看会之后,我就有信心了,便召集村“两委”讨论利用酒糟养猪的事。
“两委会”上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好多意见。最后集中一点就是:要养猪,必须要离村远一点,还要集中养。问题是看有没有人有这个胆量愿意养。这可得费精费神,心力同济。我顺着大家的话问道:“咱们在座的,有谁愿意饲养?咱们争取上面政策支持。”听我这样一说,大家都笑着不说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着大家为难的样子,我就说:“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儿,下去大家考虑考虑,另外再分别给其他农户也宣传宣传,看他们中间有没有愿意办养猪场的。”
不几天,张海勤告诉我:他想注册合作社建养猪场。随即我就鼓励他:“合作社养殖国家有扶持政策,不过要带动贫困户入股分红。”他说:“这个没问题,我从小就爱好养猪,还经常打问猪价,向养猪户了解养猪技术。就是常常感觉养猪投入成本大,自己又没有钱,不敢下手。如果政府能给予适当补贴,我给咱带头办养猪场。”听他这么一说,我感觉他还真是一个合适的养猪人,有爱好,有梦想,有养猪知识,就说:“好,我支持你!”于是注册成立了“佳县金龙养猪专业合作社”。
猪场修好了,每个贫困户利用到户产业扶贫资金5000元入股, 74个贫困户签订了入股协议。养猪场规划饲养黑毛土猪1200头,酿酒小作坊蒸馏剩余的酒糟作为饲料,猪场的粪便经过腐熟形成有机肥,免费送给枣农,追施枣树,生产有机红枣。这样“有机红枣—红枣原浆酒—酒糟—原生态土猪—有机肥—有机红枣”的原生态生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就建立起来了。
好消息不断传来。2018年6月16日,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湖北绿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与佳县政府签订年产5万吨红枣酵素及万吨级红枣醋生产项目。在佳县注册“榆林绿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与王宁山酒业合作社签订了年产5000吨红枣醋项目,于2018年底投产运营。
红枣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让红枣产业链条更加壮实稳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每年流转费每户平均增加1000元,酿制红枣原浆酒户均增加2000元,4500亩有机红枣正常年景户均收入8000元,林下经济种植户均增加800元,工资性收入户均增加3000元,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户均增加分红收入5000元……产业不断发展,农户收入一天高于一天,王宁山村民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杜军峰系2016年度省优秀第一书记 榆林市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第一书记)
(榆林市扶贫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