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明镇以“党建引领发展,服务创新创业”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项目支撑、产业带动、创新服务”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市县组织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基层党建工作中成熟的经验做法,并及时转化为日常工作规范,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由“虚软”向“实硬”的转变。
一、强核心,抓好班子夯基础
1、建强党委班子这个核心。一是扎实抓好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实行班子成员轮流主持学习,会前发放学习资料,会上发言交流提高,会后撰写心得体会。二是按期进行组织生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活”党委会,开“好”民主生活会,开“实”述廉会,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工作。全镇党政领导团结和谐,精神振奋,相互信任,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氛围。三是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党委核心领导,提高党委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发挥党建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2、建强村党支部这个堡垒。一是配好党支部班子,特别是配强党支部书记。全镇“一肩挑”比例达100%,明确党员村委会主任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强化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二是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找出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把能否促进村经济发展,是否增加农民收入,是否推动农村社会面貌改变作为衡量整顿建设工作好坏的标准。目前,已经启动1个支部的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建,5月中旬对近3年整建的村进行成效回头看。同时,积极把农村知识青年、后备干部、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和村干部,充实党支部班子。已经摸底能人群体25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3人,对2个村干部力量薄弱的村聘用了后备干部。
二、强政权,带好队伍扬活力
1、提升素质抓队伍。一是强化学习。天明镇积极推行“1234”学习法,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1” 是村组社区党支部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学习。“2”每次集中学习安排2名党员作辅导性学习。“3”是每次学习抽取3名党员就“党员在学习,我们怎么做”进行交流发言。“4”是每年进行四次学习测试。通过推行“1234”学习法,充分保证了学习数量与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创新载体。全面落实“五个一”党建工作制度。即支部每天开展便民代办服务,党员每月一次集体学习,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党委每年进行一次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同时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对镇上布置的中心工作完成情况,村干部坐班在岗情况等在党委公示栏每周进行一次通报。
2、强化保障抓管理。一是经费保障。为了落实三项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精神,解决村干部基本报酬问题,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实际,按照4+6(日常发放基本工资的60%,按季考核发放结余部分)的模式,制定了村干部基本报酬发放办法,并按照《天明镇村干部管理条例》每季度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村干部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二是阵地保障,今年内按照汪坝片、高坝片、盐井片、九坝片、天明片集中打造5个标准化示范村(社区),对5个村级活动阵地全面升级改造,把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等党建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修建活动广场,设立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在充分发挥党建资源作用的同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强实力,围绕发展谋富强
充分发挥天明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对全镇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科学规划,编制《天明镇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确立“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带动,生态旅游、互联网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的特色产业格局。
1、做优产业。一是茶叶产业发展精细化。积极发挥山花茶业、秦诚茶业基地作用,辐射指导辖区产业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1.5万茶园基础设施配套、整形修剪和精细化管理。二是蛋鸭产业发展特色化。依托苏陕协作项目,已建成蛋鸭养殖基地,占地600亩,在已建成4个万只蛋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再建2个蛋鸭基地。有效带动了全镇禽牧产业的发展。三是蔬菜产业发展优质化。黄垭村新种植茭白30亩,带动12户贫困户发展产业。九坝村、大田村建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2座,盐井村、元秀邱村发展食用菌100万架,灵芝菌、羊肚菌产业在全镇遍地开花。
2、做实扶贫。一是农产品认购,解决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组织动员天明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23个村(社区)帮扶干部对全镇种养殖贫困户开展帮扶认购活动。二是小额信贷,为了弥补发展资金不足短板,与天明信用社协作,计划完成50户贫困户,250万的小额信贷发放工作,目前申请了22户、110万,16户已经审核通过,资金已发放完成。三是设扶贫特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于部分贫困户因年龄、身体等原因,不具备发展产业的能力,镇党委统筹考虑,利用全镇18个移民安置点小区物业管理平台安排80余名保洁扶贫公益性岗位,天明安置点社区工厂安置32名贫困户务工。组织贫困户多次参加多场扶贫专场招聘会,将有务工意向的群众进行劳务输出,为他们脱贫增收谋求机会。
3、做强旅游。建成了瓦屋南沙河大桥,解决了邻近两个村发展旅游的交通瓶颈问题,助力金沙滩旅游景区创建;完成瓦屋生态河堤、旅游公厕建设,瓦屋生态全景旅游规划正在编制,为下一步瓦屋、黄泥、中台的生态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强服务,创新治理聚民心
1、创新工作格局。深化“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一是推进网格治理“三化”建设。推进网格治理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真正让群众最多跑一趟,少跑几公里,长久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工作格局。
2、深化法治引领“三治”融合。创建民主法治村,连点成线,形成三个民主法治村示范带。吸收乡贤、村民能人、产业示范户等力量参与,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党员干部带头“学家风、立家规、行家训”活动。完善村务公开跟踪监督、“四议两公开”“党员双评议双述职”等机制,推广“道德讲堂”等做法,用身边的事说事,教育人。
3、党建领航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在实践中探索以“党支部、网格长、老党员、群众代表为主导,网格化管理,团队式服务”按照四项原则即:把党员划归到网格,亮明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责任落实到网格。将党建、民政、扶贫、安全维稳、环境卫生等各项工作事项细化分解到每个网格区内,明确到党员干部个人,做到对号入座,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把服务提供到网格。全面整合单元网格内的各种资源,组建党员网格志愿者服务队、退休人员志愿者服务队、普通群众志愿者服务队,在基层服务中搭建了党员和群众志愿者发挥作用的平台;把制度落实在网格。利用网格资源注重工作的交接,要求责任网格长与网格员相互配合,同策同力,共同办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服务提优,责任共担。让群众发表意见,充分调动群众关心、参与、支持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全面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推动发展的合力,真正实现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