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里工作,就像地里的麦穗,附身越低,分量就越重,很多时侯,我们需要蹲到群众身边把党的政策细致入微地传播到群众的心里”。这是昭仁街道大东庄村第一书记王争崎驻村日志上的一段话。
“3月13日,向永德宏超市配送辣椒150斤、黄瓜2200斤、圣女果3000斤”,“4月份,累计外销苹果30.4吨”,相公镇胡家河村、洪家镇姜曹村驻村队员详细记录着收入帐。 咸阳市长武县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摘帽不摘帮扶”,稳定帮扶力量,提升帮扶质量,全县421名驻村干部沉身脱贫攻坚一线疏“堵点”、补“断点”、解“难点”,一张张脱贫蓝图在长武乡村田间渐次展开。
“一干就是3年,村上就是我的家”
对于枣园镇寨子村第一书记兼驻村队长崔亚平来讲,这个春天是他最忙活的时侯,既要做好疫情加试题,更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年近50岁的他是长武县发改局以工代赈办副主任,写着一手漂亮工整的正楷字。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主动请缨,投身一线,一干就是3年。用他的话来说:“我在乡镇干过,对农村工作熟悉,村里就是我的家”。
长武县按照包抓单位、常驻人员、非常驻帮扶干部、帮扶对象、政策措施“五个稳定”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四支队伍”日常管理打造脱贫攻坚帮扶铁军的意见》,持续加强队伍管理,吹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集结号”。坚持派强用好、调整优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推行扶贫政策常态练兵机制,通过能力培训、述职评议、产业试点、干部传帮带让干部“担担子”,133支“不走的工作队”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一线生力军”。
“我是新手,但我一定要把工作干好”
我将带领全村37名党员,团结广大群众,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绝不辜负组织重托、群众信任”,丁家镇张代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宝平在抓党建述职时说。今年31岁的张宝平以前是一名种养大户,在落实“一肩挑”时担任村上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平时有些腼腆的他虽然总说自己是个“新手”,但却信心满满,今春带领群众发展设施蔬菜大棚产业560亩,仅这个村种养大户就达到47户。
支部就是主心骨,群众就看当家人。长武县将村级班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清理补配村干部107名,完成了11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建任务,13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一肩挑”,其中有3名本科、5名大专以上学历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回村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中选拔后备干部687名,形成了党员跟着组织走、群众跟着党员走的脱贫攻坚主战场。
“实打实做些事情,才对得住群众”
今年31岁的韩鑫是县纪委监委派驻亭口镇宇家山村的驻村队长,自2018年驻村以来,他就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去年国庆期间,我们工作队与村上党员群众共唱《我的祖国》,村民热情空前高涨”“村里的洋姜今年在线上销售4.5万公斤,收入13.5万元”,说起村上的事情,韩鑫如数家珍。“我其实就是想在村上实实在在给群众做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连续2年被县镇评为优秀驻村干部的韩鑫,今年4月份,被提拔为长武县亭北村革命活动旧址管理所副所长。
“受疫情影响,去年我100多公斤核桃一直没有卖出去,怕时间一长没人要,今年年初驻村工作队长鱼锋动员单位干部和亲朋好友购买,帮我解了燃眉之急”,洪家镇庵里村贫困群众王全兴高兴地说。
长武县坚持县镇村“三级书记”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创新开展了以“三送三帮三解”为主题的“六必访”活动,积极代办服务事项,大力推销扶贫农产品,2019年走访贫困户6277户,为群众解决问题130余件。围绕苹果、核桃、劳务输出3大主导产业和N个区域特色产业,推广“村党支部+集体经济”模式,省、市级示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分别达到20万元和10万元以上。同时,建立脱贫攻坚成效反馈机制,定期对帮扶工作成效进行检查考核,严格落实“三项机制”,表彰优秀驻村工作队35个、优秀第一书记25名、驻村扶贫工作标兵25名,优秀扶贫村官30名,提拔重用“脱贫一线”干部2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