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陈仓:凝心聚力 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06 09:18 作者:陕报记者 曹瑞

陈仓区发展日新月异。

凤阁岭镇建河村村民采摘优质苹果。

陈仓区中药材种苗选育基地不仅为本地柴胡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种源,

带动全区柴胡种植面积扩展,也为周边县区乃至其他省市

提供了柴胡种苗。 陕报记者 曹瑞摄

11月28日,香泉镇的村民们坐在一起学习制作棒球。陕报记者曹瑞摄

贫困群众在周原镇大地纺织公司实现就业。

陈仓区县功镇焦峪沟移民小区。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在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有这样一片热土,它南依秦岭,北靠陇山余脉,西沿渭水与甘肃省天水市遥相对望,峰峦沟壑,面积辽阔,景色秀美,这就是宝鸡市陈仓区。陈仓,古称西虢,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迈入新时代,发展新传奇。现在的陈仓区,总面积2057平方公里,耕地52万亩,辖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行政村157个、人口43.66万人。

近年来,陈仓区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9年全区1323户4210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0.7%;1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目前,全区5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

一手抓脱贫质量全面达标实现脱贫稳定退出,一手抓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陈仓区不断强化举措,夯实责任,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如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乡村建设日新月异,古老的陈仓大地焕发新气象,奔向新征程。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让群众生活有底气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陈仓区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重点,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通过推进“两房”建设,陈仓区让群众安全住房有保障。今年以来,全区集中建设移民安置小区11处,搬迁贫困群众1180户4855人,入住率100%;1003户腾退旧宅基地,腾退率91.5%;所有集中安置点水、电、路、通信、路灯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部建成投用;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累计实施危房改造1271户;后续帮扶落实到位,落实资金260万元,用于产业园区建设,吸纳集中安置点易地搬迁对象就近就业。

如何扶贫扶在根子上,让贫困群众不再为病所拖、为病所累?陈仓区不断推动健康扶贫政策落实,让贫困群众医疗有保障。区上修订完善农村合疗政策,资助41014名贫困群众参加农村新合疗,2019年门诊救助贫困群众43177人次,住院救助贫困群众16610人次;落实贫困群众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在陈仓医院、陈仓区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设立了“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窗口,区域内一站式结算覆盖率达100%;规范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配齐配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1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签约服务率均达100%;普及“健康扶贫”手机APP,实现了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的电子化全周期监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让应入学儿童一个都不少地上学,陈仓区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九年义务教育率达100%。陈仓区建立了区、镇、村、校四级教育扶贫精准资助政策落实台账,区内就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353名。

不断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让饮水、交通有保障。如今,陈仓区的贫困村全部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村组道路和产业路条件大为改观;贫困村供水设施安装了消毒净化设施,水质全部达标,各镇村均制定了季节性缺水应急预案,采取定时供水、建备用水源、集中供水等应急措施,季节性缺水风险有效化解;安排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3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812.3万元。

种下“脱贫”苗,收获“致富”果

在陈仓区拓石镇,走在山间的路上放眼看去,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柴胡田,令人不禁遐想柴胡花开时将会是怎样一番迷人景象。

在被乡亲们称为“柴胡王”的王招社眼中,这片柴胡田是他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末,王招社将当地的柴胡、猪苓、天麻等本土药材运到西安去卖,因为药材品质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看到了商机的王招社回到家乡承包了2000亩荒地种植柴胡,2010年他联合200多户村民成立了博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到2018年年底,柴胡种植面积由合作社成立之初的2000亩发展到11.5万余亩,形成了以拓石镇为中心,连片带动西山及贾村镇的种植基地,平均年产优质柴胡1000余吨。2014年,王招社又注册成立了宝鸡市博仁药业有限公司,将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集于一体。

在拓石镇孟家塬村村民王改莲眼中,这片柴胡田是能让全家过上好日子的“摇钱树”。王改莲家通过合作社承包了7亩柴胡,今年把柴胡卖给了合作社收入1万多元,她自己又在宝鸡市博仁药业有限公司打工,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每年1万多元的花椒收入,家里3个孩子上学不再发愁。

在群众眼中,这片柴胡田是产业扶贫的示范田。博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由合作社向贫困群众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和技术培训指导服务,与贫困群众签订协议,将贫困群众的生产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真正实现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致富。截至2018年年底,陈仓区柴胡种植区域覆盖宝鸡西山地区8镇90多个村,种植农户6000余户,直接扶持贫困户1210户。

近年来,陈仓区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旅游及经济组织+贫困户‘6+X’”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苹果、花椒、核桃、木耳、中药材、土鸡、土猪、土蜂等有机种植养殖业。陈仓区贾村镇依托旺全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1500亩水蜜桃,创新产业带动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带动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今年10月,以“产业扶贫推动 消费扶贫拉动”为主题,陈仓区在宝鸡市举办了“宝鸡市陈仓西部山区第十四届农特产品展销会”,进一步提升了西山农特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在今年召开的全省生态脱贫现场会和2019陕西·宝鸡(陈仓)柴胡产业发展推进会上,陈仓区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模式受到充分肯定。

激发内生动力 把就业路铺到家门口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要对症下药,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由“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脱贫。

“自从来到厂子里打工,我每年能收入3万元左右,厂里还给我买了医疗险,逢年过节也有慰问品,家里日子是越过越好了。”陈仓区周原镇文广村村民樊会英感慨地说。樊会英打工的工厂不在别处,就在自家门口周原镇上。

近年来,周原镇立足周原工业园区优势,积极探索村企合作的帮扶机制,由政府牵线搭桥、周原商会发起倡议,将全镇16个规模化企业与 15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帮扶行动,按照 “一村一策、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打出 “抓产业+促就业+强动力”的组合拳,多措并举为贫困群众送真情、办实事、解难题;建立了以宝鸡育才玻璃制瓶有限公司、宝鸡曼德纺织厂等企业为代表的扶贫车间和扶贫工厂,实现贫困劳动力与用工企业无缝对接。许多像樊会英一样的贫困群众,纷纷来到自家门口的工厂就业,靠勤劳迈向致富路。

保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陈仓区香泉镇,小小的棒球正在发挥大作用。11月28日,在香泉镇上的活动室内,当地村民正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学习制作棒球,通过老师手把手地认真教授,许多人不到半小时就掌握了制作棒球的技术,之后就可以把材料带回家中制作。据了解,做一个棒球可收入1元,熟练工一天可以做50个。展望起未来的美好前景,许多人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这正是香泉镇结合当地留守老人、妇女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群众增收新渠道的一项全新尝试。香泉镇通过成功引进宝鸡豪克工贸有限公司设立首个就业扶贫车间,用手工加工出口棒球,为全镇群众搭建起就地就近、居家就业的务工平台,实现贫困群众在农闲时间打零工赚钱、照顾家庭、干农活“三不误”,增强群众依靠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也是第一民生工程。舟至中流不进则退,唯奋楫者方能破浪前行。今后,陈仓区将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任务、压实责任,落实长效机制,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