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沟六梁十二面坡,中间隔了一条河。”坐落在秦巴山区的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在县镇村干部的帮扶下,全村七成以上的农户都有了增收产业,他们有的在自家院子里搭建菌棚发展香菇,有的在院子附近修建圈舍发展养殖业,还有的在房前屋后种植核桃树、魔芋、中药材等发展种植业,少则年收入2万余元,多则10多万元,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去年,流溪沟村发展食用菌110.9万袋、新建核桃园1750亩、出栏生猪2200头、种植魔芋450亩、发展中药材200亩……一举实现脱贫目标。而这只是宁强县干群实施脱贫攻坚,奋力拔掉穷根摘穷帽的一个缩影。
位于汉江源头的宁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数据清洗后,全县有贫困村107个、贫困人口18739户5.54万人,贫困发生率18.77%。近3年,全县退出贫困村53个,脱贫13932户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5.45%。今年全县计划退出贫困村54个,脱贫4391户1.24万人,届时贫困发生率为1.27%,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为让脱贫目标如期实现,宁强县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县委中心组学习会、县政府常务会、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会,学习传达中央、陕西省、汉中市脱贫攻坚决策,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邀请汉中市脱贫攻坚工作业务专家来宁强县授课,组织干部到湖南、贵州等地学习产业发展、脱贫摘帽等先进经验做法,提升工作能力。去年12月初,宁强县对2019年度减贫和县脱贫摘帽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全体县级领导包抓18个脱贫攻坚战区,所有干部实行“531+N”帮扶机制,走村入户开展贫困户、非贫困户大走访,全面摸排问题、宣讲政策、落实措施、化解矛盾;每周听取各行业部门、18个脱贫攻坚战区脱贫攻坚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宁强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带队分片开展专项督查,成立6个常态化督导小组巡回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交办、限时整改;将镇办、“24条线”牵头部门单位、其他帮扶单位脱贫攻坚考核分值在全年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分别提高到30分、25分、20分,实行县级领导与包抓脱贫攻坚战区捆绑、帮扶单位和镇办捆绑、脱贫攻坚与干部工作捆绑、督导组和被督导单位捆绑的“四个捆绑”考核机制,推动各级齐心协力抓脱贫攻坚。
为用足用好脱贫攻坚惠民政策,宁强县采用产业直补到户、经营主体带动、集体经济拉动等多种方式,实现贫困户中长期产业全覆盖;注册登记村集体经济组织200个,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00个,完成财政注资5070万元;创新实施消费扶贫工程,依托羌州集团控股公司收购贫困户农特产品,与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机关单位食堂对接,建立生产加工和销售网络;认真贯彻落实创业就业扶贫政策措施,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1645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880人;新建社区工厂2个、就业扶贫基地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83人。此外,宁强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6810户2.30万人,实际入住6250户2.07万人。今年实施的44户农村危房改造全部竣工入住。
为落实好政策保障,宁强县统筹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社会兜底等扶贫措施,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因贫辍学,实施兜底保障3473人,医疗救助报销69.4万元;选聘护林员554人;建立“新农合 大病保险 民政救助 政府专项救助”四重保障,实现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贫困人口慢病患者签约率达100%。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宁强县实行“资金、项目、人力”三倾斜,落实“十个一”帮扶机制,全县14个深度贫困村规划实施涉农项目8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个、产业发展项目65个),目前项目资金已全部下达,项目已全面实施。
8月26日,宁强县汉源街道西沟村二组48岁的贫困户张学平来到村公示栏前,详细查看惠农补贴发放名单,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他说:“我原来因病被确定为贫困户,今年国家给我临时救助1000元、生态补偿178.1元、农资直补445.74元、土地补偿894元,还有每个月公益性工作岗位工资600元和低保金180元……这加起来一年就有万余元的收入。除了生活开支外,我用剩余的钱养了2头猪、50余只鸡,种了3亩银杏采摘园,还能再收入1万元,今年就能如期实现脱贫。感谢国家有这么好的惠农政策!”
为统筹好社会扶贫,宁强县深入推进港宁协作,确定苏陕扶贫协作项目32个,安排协作资金4660万元,目前已全部开工;签订产业合作项目协议8个,已开工7个,完成投资2050万元。163个包联单位投入帮扶资金1000.55万元,协调引进资金1731.43万元。国家国防科工局投入资金217万元,帮助兴办公益事业、改善基础条件、扶持发展产业等。为开展志智双扶工作,县上持续开展“明理·感恩·诚信·自强”和“弘六德·展六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创新开展的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活动入选《陕西省扶贫扶志工作实例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