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扶贫一线

为了群众过上好日子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16 09:35 作者:刘印

“村里变化太大了!土窑洞变成白墙灰瓦的平房,狭窄的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还修建了休闲广场,卫生间、垃圾仓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66岁的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村民宋建荣感慨地说。

走进王湾村,谈起村里的新面貌,村民们纷纷感叹:“若不是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和郑主任跑前跑后,我们村哪有这么大的变化!”

王湾村村民主要依靠玉米种植和外出打工为生,全村130户3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26人。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单一、群众住房困难……长期深度贫困的王湾村是丹州街道办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2016年6月,时任丹州街道办副主任的郑欲被选派为王湾村脱贫包片干部。

 对于第一次踏进王湾村时的情景,郑欲记忆犹新:“王湾村有3个村组。来到第1个村组铁龙湾,新建有广场、党员活动室,村民有安全住房,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走进第2个村组王湾,村民住房条件还可以,但房前屋后蒿草丛生,基础设施落后;当来到第3个村组白家庄时,发现村民住的是土窑洞,出行只有泥土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穷。”

 面对这样的贫困面貌,扶贫工作的困难可想而知。“一个女同志能干啥?”“不过就是来走个形式、‘镀镀金’,估计干不了多长时间,也不可能办多少实事。”村民对这个县城来的女扶贫干部心生疑虑。

 村民们的怀疑和讨论,让郑欲更加坚定了干好扶贫工作的决心。她白天调研村情村况,夜晚入户走访村民,了解贫困群众致贫原因。“那段时间基本没回过家,饿了自己做点吃的,晚上住在村上的办公室。”郑欲说,经过半个多月的入户走访,她对王湾村的基本情况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等有了详细了解。

“依托王湾村地理、区位、生态优势,我们将产业转型和旅游带动融合起来,为王湾村谋划了生态休闲采摘、牡丹花卉观光、度假垂钓餐饮等五个特色园区,努力把王湾村打造成现代生态旅游脱贫示范村。”郑欲说。

 针对村上有资源无能力、群众有意愿无门路问题,村上探索推行“党支部+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群众走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

 如今,已经建成的王湾村现代生态旅游脱贫示范基地成了带动王湾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引擎。宋建荣老两口正是村里转型发展的受益者。已经脱贫的宋建荣在村上当保洁员,加上养老保险、粮食直补、土地流转和打工收入,一年下来老两口有两万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截至2018年年底,王湾村已实现了村集体年稳定增收5万元的目标,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0037元,全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