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西北大学启声团队连续八年走进秦巴山区——

为乡村振兴注入“声”动力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0 08:50 作者:刘印 刘正龙 通讯员 杜煜明 陆昭衡

8月14日,启声团队成员利用“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线上资源为长安镇留守儿童进行语音评测。受访者供图

8月14日,在平利县西河镇东坝村竹编工坊内,纤细的篾条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本银的指间翻飞,不一会儿一只精巧的竹篮编成了。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启声团队成员用手机记录下这精湛的技艺,并通过直播向网友介绍竹编工艺的独特魅力。许本银的方言讲解被实时翻译成普通话字幕呈现在屏幕下方。“以前总觉得咱这手艺难登大雅之堂,如今有了年轻人的帮助,我家的竹筐能‘走’出秦巴山了!”他笑着说。

启声团队负责人、西北大学本科生贾智奥表示,团队依托语言资源数据库,构建了秦巴方言智能识别系统,已覆盖区域内30余种典型方言。通过AI模型训练,不仅能实现方言与普通话的实时互译,还能提取方言中的文化符号,为非遗技艺传播提供数字化支持。

今年是启声团队第八年走进秦巴山区开展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活动。他们深入村寨,走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方言故事,推广普通话,以多维度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村里的桑葚酒作坊中,新农人党世线正面对镜头介绍自家酿造的桑葚酒。启声团队成员忙着调试设备,将党世线的方言解说实时转化为字幕,同步推送至直播平台。这种“方言+科技”的传播模式,让乡村的特色产业突破了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启声团队联合合作社开发了“普通话+职业技能”课程,手把手教新农人用“标准语+乡土味”来讲述产品故事。为党世线确定了“秦岭桑果古法发酵,窖藏365天”的标准化带货文案,制作的短视频在电商平台播放量已突破5万次。

“推广普通话需与产业同频共振,现场是语言营销的关键课堂。”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安定说。

在长安镇“六小课堂”里,10岁的邓筱妤拿起手机,指尖轻触“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的故宫文物模型。“‘山’是第一声,要又高又平!”团队成员刘欣悦指着声调图谱,引导孩子重读《少年中国说》。

同时,团队成员黄宇姝菡利用手持设备上的科大讯飞系统精准捕捉了孩子的发音偏差,再用APP生成纠错方案,形成“AI诊断+人工点拨”的闭环教学。

课后,孩子们争相用APP录制诵读片段发给父母。“原来课文能读得这么好听!”邓筱妤开心地说。童声里的惊喜,折射出教学变革的成效。

这种变革正从课堂延伸至社区。在平利县城关镇银龄诵读社,团队成员使用智能转写功能,帮助老人完成语音的“一键转写、一键收藏”。他们在手机上诵读家乡的诗词,系统会自动生成有注释的普通话文本。

由团队系统培训的方言普通话转换员在坝河边教儿童诵读,在党群服务中心解读政策、进行培训。

截至目前,启声团队累计培训村民、儿童、干部800余人次,覆盖平利3镇5村。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马锋说:“启声团队将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乡土文化挖掘、产业技能提升紧密结合,用声音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构建基层传播新格局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启声团队把专业播音主持技能与职业技能提升融合起来,通过“专业驻点+场景融入+乡贤引领”的模式,让普通话真正成为乡村治理新生力量手中推动发展、凝聚人心、焕发乡风文明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