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聚才引智促发展

——榆林学院以卓越师资打造区域人才新高地
来源:榆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0 08:33

作为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榆林学院通过“外引内培、德能并重”的战略路径,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支撑着学校的教学科研体系,更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引擎。

金字塔式人才结构筑牢发展根基

榆林学院坚定不移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聚焦学校学科布局,围绕三大学科群,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创新团队建设”两大工程。近年来,学校每年投入6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28人,自有专任教师925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20人,正高级职称17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60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全职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肖殷教授,从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分别聘请常春然、王进仕、刘辉、吕生禄等国家级高水平人才担任二级学院院长。从“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国家引进学科专家13人,形成了“刚性引进+柔性共享”的多元化人才格局。

该校坚持业绩为王,将30%业绩绩效与追赶超越任务完成情况挂钩,突出奖励绩效,让想干事创业、能干事创业的人名利双收。同时,以职称改革为牵引,在评审过程中引入三分之一以上的校外专家,对于有标志性成果的教师设立评审“绿色通道”,引导教师做真学问、真做学问,大力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

探索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新路径

榆林学院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理念,不断探索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机制,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与成长。

在《人工智能训练工程》课堂上,学生通过大数据标注平台进行人工智能训练。这门融合最新信息技术的一流课程,已成为教育部首批双千计划微专业核心课程。

近年来,榆林学院实施“课堂革命”,打造出教育部首批双千计划3个微专业、智能体开发等18门微课程矩阵,通过“企业订单班”实现岗位需求倒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创新性地提出“入学即入岗、桌位即工位、作业即产品、毕业即就业”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保障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衔接。

在榆林学院煤制半焦衍生液高值利用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张智芳教授团队攻关煤化工的“三废”资源化项目,针对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发展了“三废”和废热的协同资源化,变废为宝。在张智芳的带领下,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4项、榆林市科技计划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8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成为榆林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典型成果。

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李强教授团队,紧扣榆林煤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矿山生态修复难题,通过多学科融合,将煤基固废改性、微生物活化及智能监测,引育生态修复新品种,实现固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授权发明专利15项,地方/团体标准7个,资政建议6份。成果技术2023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实用技术名录,2024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已建成年产5万吨生态土和年产一万吨碳基复合燃料中试基地各一个。

近年来,榆林学院聚力推动人才引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政产学研用”精准对接机制,助推教师走出学校服务社会,跑出高质量成果。截至目前,该校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5项,科研项目累计到账经费6.65亿元。

传承红色基因砥砺育人初心

榆林学院从创建于1923年的绥德师范走来,在党的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红色基因的百年学府。

学校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以百年红色校史为纽带,组织师生共同打造以老校长为原型的校史话剧《李子洲在1929》,在北京、西安成功展演数十场,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该剧成功入选教育部2022年“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是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大思政课”。为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学校成立“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和“西北革命策源地研究中心”,并获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此外,学校报送的“西北革命策源地红色故事系列思政课程”项目获批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精品项目。

未来,榆林学院将继续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领军人才工程”,计划五年内柔性引进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30名,建设10个高水平科研教学团队,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

“人才队伍是高校建设的关键支撑点,也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榆林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通过“引育并举、德能并重”引进人才,建立良好人才发展生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的教师团队,为培养胸怀天下、身怀良技、心怀情趣的一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