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子长市将目标责任考核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紧扣“考准实绩、激发干劲、推动发展”核心目标,系统构建起一套“指标精准、过程动态、结果刚性”的现代化考核体系,以改革之刃打磨考核利器,以精准之策激活市域发展全局,用实绩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2024年成功获评“延安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县区”,市委书记连续两年在全省县区委书记交流会上分享经验。
一、深化制度改革,为考核“瘦身强体”
为提升考核工作的科学性与精准度,子长市大力推进考核体制改革,着力打造精简便捷的考核“利器”。严格对标中央和省市关于基层减负、整治形式主义的要求,持续修订《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施办法》,建立健全考核指标准入退出机制,全面清理无政策依据、无实质意义的考核事项,明确“一票否决”清单,规范“责任状”及表彰活动。累计精简镇街指标46项、部门指标17项,合并专项考核4项,在守住考核“底线标准”的同时,大幅减轻基层负担,释放一线干事空间。对保留指标实行“量化到岗、责任到人”,细化包抓领导、责任单位、完成时限与标准,印发《年度考核指标责任分解表》,实现任务清晰、责任透明。这把“瘦身剑”有效解除了形式主义枷锁,让广大干部从文山会海、迎检报表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和民生服务等实际工作中。
二、聚焦中心任务,精准校准考核“指挥棒”
“考核不只是打分排位,更是引导发展方向的重要工具。”子长市紧密围绕全省“三个年”活动及本市“三个大事”“四件民生实事”“农业农村八项重点工作”“十个干净”等核心任务,科学设定考核指标,突出“三个聚焦”:聚焦上级重大部署与本市关键目标,确保考核与服务大局同频;聚焦发展短板与薄弱环节,设置攻坚性指标,推动难题破解;聚焦群众关切与民生实事,将群众的获得感和各界的满意度作为硬指标,推动政策惠民。同步实施“差异化考核”,依据乡镇资源禀赋和部门职能特点量身定制考核内容,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通过精准设置指标,有效引导各级各部门认清定位、明确重点,保障市域发展“全盘棋”方向清晰、落子有力。
三、强化过程管控,握紧考核“推进器”
“考核不能年终‘一锤定音’,必须全程跟踪、动态调控。”子长市系统构建“市级领导包抓+责任单位攻坚+考核部门统筹”的闭环管理机制。年初及时分解落实省市及本级经济指标,明确各项任务的包抓领导、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绘制全市经济发展“作战图”。注重过程管控,建立“月度监测、预警督办、季度研判、调度推进、约谈问责”五项平时考核机制,由考核办联合统计、发改等部门按月汇总数据、按季分析研判,加强纵向和横向比对,及时发现问题、预警滞后指标。通过发函提醒督办、现场检查督导、会议协调调度等方式,打通堵点、推动落实,确保各项指标按时序推进。过程管控使考核成为穿针引线的“推进器”,有效整合资源、疏通梗阻,推动市域发展“全盘棋”协同高效、步步为营。
四、突出结果运用,激活干部“内生动力”
“考核的生命力在于结果真实、奖惩分明。”子长市坚持“考用结合、奖优罚劣”,将省考、市考及省市行业系统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干部任用、绩效分配“三挂钩”,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向业绩突出的单位倾斜,优秀单位干部年度考核评优比例最高为25%且主要领导在名额外直接定优,对获中央、省、市表彰的干部直接确定为优秀(不占名额);按考核等次差异化发放绩效奖金;对未完成市委交办重点工作任务的一律不予评优;对出现安全生产等重大问题的坚决“一票否决”。尤为重要的是,强化考核结果在干部选拔中的运用,从优秀单位选派年轻干部到城市更新、信访维稳、项目建设和乡村振兴一线墩苗锻炼,优先纳入全市优秀干部序列,累计择优提拔重用32人。鲜明的奖惩机制划出了“干与不干、干好干坏”的明确界限,让“躺平者”让位、为“实干者”撑腰,全面激发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如今,考核已成为子长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杠杆,既明晰了发展方向,又凝聚了攻坚合力。立足新阶段,子长市将持续优化考核机制、提升考核精准度与穿透力,以考核之“优”引领发展之“进”,在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棋盘上,不断谋划先手棋、争创制胜棋。
(供稿:子长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