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市实施“火种计划”以来,镇巴县抢抓“高点部署、靶向学习、实践淬炼、成果转化”四个维度,组建102个火种小组,将594名火种成员牢牢嵌入产业升级、文旅融合、数字经济、基层治理等关键新兴领域,号召年轻干部在学思践悟中增强本领,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创新,让青春力量遍及茶乡、苗寨、民歌与田园。从数字技术唤醒千年茶园,到土菜香飘激活发展引擎,从非遗文化焕发新生,到茶旅融合开辟新路,一批批学研成果正逐步落地见效,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这些年轻身影正以“星火成炬”之势,为镇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奋力书写全面振兴的青春答卷。
数智茶乡“拓荒者”
技术赋能中绘就产业升级新篇章
镇巴县政府办会议室里,一场关于茶叶与数字化未来的碰撞正在深入进行。一群年轻人组成的“火种小组”围绕茶产业应用场景,专注探讨如何让秦巴山区的千年茶园焕发新生。这不是普通的工作会议,而是围绕数字赋能、锚定新质生产力的思想燎原,更是镇巴县“火种计划”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每周啃理论,每月跑茶园,深入学习研究浙江杭州、安吉等地茶产业数字化发展先进经验,就像是为传统产业转型装上高精导航。”小组成员这样描述工作日常。团队以“催生新质生产力、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为核心,不仅学政策、常调研、勤培训,更将数字经济的种子深耕于镇巴的产业土壤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数智与富民的双赢之路,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他们的成绩单格外扎实亮眼:
围绕数字经济“一新四化”路径,小组参与编制《镇巴县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系统布局“强基、兴业、优政、惠民、数治”五大工程;重点打造的“秦巴区域茶产业大脑项目”,以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构建6大数字应用场景,覆盖16.8万亩茶园,带动64家茶企提效、超6000名茶工增收。这一项目不仅跻身陕西省首批“数据要素X”典型案例,更在2024年“数据要素X”大赛陕西分赛现代农业赛道斩获三等奖,成为区域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
而其价值,远不止于茶叶:
全链条溯源系统让镇巴茶叶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透明管理,区域公共品牌名气打响、市场拓宽。更宝贵的是数据协同、数实融合的经验,已借鉴延伸至大田作物、畜牧养殖等领域,为全县农业提供可复制的“数字方案”,正悄然掀起一场静默的数字经济产业革新。
荣誉背后,是他们直面县域发展短板的持续突破:从普及数字认知,到推动企业技改;从破解人才瓶颈,到促通产学研合作——他们以“火种”之名,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线,默默搭建一座连接传统与未来、山区与世界的数字桥梁。
如今,这群年轻的建设者仍在深山茶园、田间地头里持续探索。他们点燃的已不仅是几份方案或几个项目,而是新质生产力在这片沃土上燎原的可能。数字,正重新定义这座陕南县城的产业未来;火种,终将照亮秦巴山区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
土菜兴业“再造师”
风味塑造中擘画地方名片
镇巴土菜,承载着山区的生态密码与文化基因。瓤肘子的油润醇香、树花菜的鲜嫩爽口,在汉中及周边颇有口碑。然而,多年来这些“老味道”面临技艺口传身授易失传、产业无标准、品牌缺抓手的困境,难以转化为发展动能。
为破解发展难题,镇巴县经贸局组建青年“火种小组”,肩负“保护+发展”双重使命,以镇巴土菜为薪、以实干为火,把秦巴山区的“老味道”做成产业振兴的“新招牌”。小组成员以“理论+调研+实践”三维破局:3次赴西安等地考察,深度学习沙县小吃产业化经验;8次深入基层,走访20余位土菜传承人,建立300余条工匠台账,从深山农户灶台到乡镇餐馆后厨,全面归集民间味觉记忆。最终联动专家,提炼出涵盖9大名菜、18道特色菜、40道经典菜、15道主食小吃的82道核心菜系,并推动镇巴土菜地方标准获批发布,为产业发展立起“新标尺”。
“火种小组”拍摄土菜宣传视频
“做产业不能守着老路子,要让土菜‘走出去、卖得好’。”小组把创新刻进产业每一环,深耕产业全链条创新:在品牌推广上,编印精美画册、拍摄故事感十足的宣传片,运营抖音账号,让秦巴风味香飘全国。在模式探索上,他们借鉴沙县经验,打造10家镇巴土菜示范店,邀请专业设计师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从门头到装修都透着浓浓的“镇巴味”,推动西安浐灞旗舰店开业,迈出连锁经营第一步。在人才培育上,开办厨师培训班、礼仪提升课,壮大专业队伍,举办镇巴土菜厨艺大赛激活创业热情,让土菜技艺有传承、服务有标准。
如今,这份“火种”成果已结出累累硕果,全国135家镇巴土菜门店带动餐饮行业蓬勃发展,树花菜、土猪等种养业让农户腰包更鼓,腊肉干、高山土豆酒等产品延长了产业链,那些曾濒临失传的土菜技艺,成了活态文化,成了带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苗乡非遗“焕新者”
古艺新生中燃亮乡村振兴薪火
在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镇巴县青水镇,优美的自然风貌、原始质朴的民俗风情、醇香绵长的美味苗酒、靛蓝深沉的蜡染刀笔、悠扬传唱的苗歌苗曲,共同交织出“苗乡秘境”。在苗文化与新生活的碰撞中,一支由年轻干部组成的“火种小组”,正以“走出去”的闯劲与“请进来”的智慧,让沉寂的民族风采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活”起来、“火”起来。
游客身着传统苗服体验苗族蜡染技艺
“文化是苗乡的根,可不能断!”这是“火种小组”成员常挂在嘴边的话。初接传承重任时,他们也曾陷入迷茫:精美的蜡染技艺难以走出大山,传统苗居的风貌只在老人们的口中呈现,可观可赏可体验的好资源却“等不来客”,苗文化发展面临重大瓶颈。
“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指导员徐荣华的一句话,点醒了这群年轻人。他们迅速定下“聚焦文化传承,推动创新转化”的目标,一场“走出去拓视野、请进来强根基”的破局行动,就此在青水镇拉开序幕。
走出去:让苗乡风情“破圈”出圈
“光读政策文件不够,得让苗文化、苗绣、古苗居‘活’在游客眼前!”成员们率先迈出“走出去”的坚定步伐,赴各地考察观摩,钻进文旅胜地学习运营技巧,把“外面的经验”转化为本地的发展道路。思路一开,收获接踵而至。“文创+摆摊”的模式让蜡染作品和米酒产品打入西安市场,“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游客制作出独属于自己的蜡染好物和苗家米酒,更能身着传统苗服在古苗居里沉浸式聆听苗族美丽传说。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印证了苗乡风情持久动人的魅力,更见证了“火种小组”成员们的付出与成效。
更让人骄傲的是,“火种小组”助推苗文化登上了国际舞台,在2024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青水苗乡蜡染以细细勾勒的苗家图腾、层层浸染的山野风情,用民族的技艺展现大山的美丽,惊艳了全世界!
请进来:让百年苗韵“焕新”传承
“光我们自己摸索不够,得把专家请进来,把传承的根扎下去!”研讨会一结束,小组成员就迅速对接资源,邀请苗绣及苗文化传承人把“课堂”搬到镇村一线,让年轻干部和村民都直呼“学到了真东西”。课堂之外,‘篝火晚会’‘高山流水’等10多场特色文旅活动,让苗乡文化和经济一起“活”了起来。“好多游客结束后拉着我们说,‘这才是真正的苗乡体验,比在电视上看精彩一万倍!’”青水镇苗汉大酒店的负责人开心地向小组成员们说道。
文化传承,更需“官方认证”保驾护航。在“火种小组”通宵达旦的努力下,青水苗族竹竿舞、芦笙舞、蜡染技艺、苗家米酒酿制技艺4个项目成功入选镇巴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蜡染技师杨兵成功获评镇巴县首届“班城工匠”,青水苗族蜡染工坊成功获评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遗工坊荣誉。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参与到学习和传承队伍中来,沉寂了数百年的苗乡山林间,又响起了热闹的讨论声。
今天的青水镇,蜡染的靛蓝染透山间的风,芦笙的旋律飘进游客的耳,苗酒的醇香漫过青石板路。“火种小组”的年轻人还在继续奔跑——未来,他们计划把苗文化融入乡村民宿,让游客住得更有“苗味”;他们想开发苗文化研学课程,让更多孩子了解苗族故事……在这片“中国最北苗乡”,民族与传统的火种正越烧越旺,文旅融合的新图景,正在群山之间徐徐展开。
茶旅融合“领航员”
绿水青山中铺就产融新路径
青山环抱,云雾缭绕,茶香满径……在兴隆镇楮溪源AAA级旅游景区,有一支朝气蓬勃的“火种计划”小组正活跃在景区与游客之间。他们是兴隆镇“茶旅融合”发展的“青春引擎”,在观察指导员镇党委书记龚兴富的带领下,深入产业一线、倾听市场声音,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能。
“这里,就是我们最好的课堂!”龚兴富一边与往来游客热情交流,一边对组员说道,“只有走近游客,才能读懂需求;只有俯下身段,才能发现真问题。”“火种计划”开展以来,小组不仅常态化组织现场调研,还特邀“国茶大师”康联龙等多位专家实地指导,累计提出茶产业优化建议30余条,一批来自一线的“金点子”正陆续落地。
刚参加工作的薛怡乐感慨道:“从前在书本里读产业,今天用脚步丈量产业。与游客、茶企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让我迅速成长——这些是校园给不了的实战课。”
兴隆镇“火种小组”成员在楮溪源AAA级旅游景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火种”虽微,其芒渐灼。“火种小组”立足兴隆镇特色资源,聚力打造“茶旅融合”区域标杆。在“火种小组”的全程参与和助力下,景区建设实现多项突破:新增黄茶种植20亩,创新推出茉莉仙毫、栀子红茶等特色产品;世界名茶品种基因库与茶文化体验中心也相继落成,推动茶叶种植、加工、文化体验深度融合,实现从“一叶到一业”的完整产业链贯通。智慧农业同步迈进——依托信息化平台,可实时监测茶园动态,智慧茶园项目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起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火种小组”成员更全面参与到景区软硬件提升中,从规划布局、项目建设,到品种引进与文化赋能,他们以建设者之姿、学习者之心,深度融入兴隆“茶旅融合”发展的每一步。尤为可喜的是,由观察指导员指导“火种”成员撰写的《镇巴县兴隆镇水田坝社区:激活人才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不仅为区域发展树立了文本标杆,也让“兴隆实践”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这群“茶旅火炬手”正以燎原之势,助力兴隆镇走出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他们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参与者,更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脚下的茶园梯田,正成为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黎坝文旅“破壁者”
资源整合中激活发展新势能
黎坝镇云山下民宿接待厅里,负责人张仕海一边忙着登记入住,一边第五次接起电话,满怀欣喜又略带歉意地对另一端说道:“不好意思,今天已经没有客房了”“真的很抱歉,明天也都被预定了……秦巴山区的特色文旅小镇——黎坝,这个昔日的“自驾中转站”,首次迎来了酒店、民宿客房爆满、供不应求的情形,成功突破了游客“过境不留宿”的发展瓶颈。
“火种小组”在柳营村干河子小组召开院坝会,征集文旅发展意见建议
这项突破,与“火种小组”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创新整合密不可分。在此之前,小组成员先后赴四川、延安等文旅标杆地区考察学习7次,钻研乡村体验场景打造、文旅市场供需关系等先进经验。围绕“满足游客心理预期”“黎坝文化IP 打造”等主题开展头脑风暴和方案探讨31场,到村入户了解群众发展意愿和征集意见建议3轮次。在柳营村干河子小组院坝会上,小组观察指导员晏旭鼓励大家道:“柳营的红色历史文化厚重,资源宝贵,请大家畅所欲言,我们要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成为推动柳营发展、带动大家增收的新引擎!”
小组成员坚持“每周研创新、每月学经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原本分散的镇巴民歌、红色交通站旧址和苗乡风情三大元素,经他们系统性地重塑为具有鲜明辨识度的“陕南民歌小镇”文旅IP,释放出“1+1+1>3”的倍增效应。他们邀请专业剧作团队以“三大元素”为核心量身打造陕南民歌实景剧《风起巴山》,在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上示范展演,两天内吸引游客4.3万人次,创下综合收入31.6万元的纪录,获文旅部“点赞”。依托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打造“红色旅游+”特色路线,把红色旅游与党性教育、研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成熟的红色旅游营销模式。通过“游田园、赏非遗、观大戏、忆往昔”的全时段体验场景,吸引了大量游客,更有文化学者、艺术家驻村创作,“专程赴黎坝”正成为区域旅游新趋势。
“过去种辣椒单纯卖辣椒酱,现在游客多了,我把民房改为民宿,做农家特色宴再加卖特产,一季能多挣5000多元!”柳营村民李大群欣喜地分享。如今,黎坝村年均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这份热闹的背后,是群众实打实的收益,住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带动群众年均增收2000余元。黎坝实现了从“单一观光型旅游”到“多元化旅游业态”的跃升,乡村不仅有了人气,更形成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实景剧的歌声依旧飘荡在黎坝的青山绿水间,文化的“火种”已显现燎原之势。正如小组成员们的期许:“我们要让这簇文旅之火持续燃烧,照亮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供稿:镇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