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支书,咱们村的路灯坏了好几盏,晚上出行太不方便啦!”“李姐您别急,我这就记下来,马上协调处理。”
7月15日,在宁强县铁锁关镇党代表工作室里,驻室党代表正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居民的诉求。不大的工作室内,几张桌椅摆放整齐,墙上“建议直通、意见直言、服务直达”的标语格外醒目,不时有村民进来反映情况、寻求帮助。
“我们的工作室主要集政策宣传、民意收集、协调办理等功能于一体,室内不仅有详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还公示了驻室党代表的姓名、联系方式,方便群众随时联系,自工作室成立以来,代表们推动办理的民生实事有175件,协调项目资金2300余万元,促成农旅融合项目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个,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铁锁关镇组织委员谭舒文介绍说。
党代表工作室作为基层推动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畅通民意渠道的重要平台,更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近年来,宁强县各地积极推进党代表工作室规范化建设,让一个个工作室成为党代表履职尽责的“主阵地”、服务群众的“暖心港”。
筑牢阵地,搭建党群沟通“连心桥”
近年以来,宁强县通过持续规范化建设18个党代表工作室,实现从城镇到农村党代表“网点”全覆盖。在人员配备方面,针对区域党员群众分布特点,将12名市党代表、185名县党代表与当地镇、街道党代表融合编入驻室代表队伍,共同下沉一线听民意、解民忧、促发展,推动党代表联系群众常态化、制度化。
这些遍布城乡的工作室,不仅是党代表履职的“主阵地”,更是党群互动的“直通车”。通过“固定接待+流动走访”模式,党代表将群众心声收集整理成“民情清单”,主动向基层党组织反映民生难题,党组织书记对照问题形成公开承诺事项,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形成“收集-反映-办理-反馈”的闭环机制。今年以来,全县党代表推动形成165项书记承诺事项、52件社区为民办实事事项,从解决社区垃圾清运的“小事”,到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大事”,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代表就在身边,把党群“连心桥”越架越宽、越走越实。
因地制宜,构建履职服务“新平台”
为更好发挥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作用,宁强县不断拓展思路,聚焦便捷服务、充分整合资源,在党代表工作室外开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党代表履职平台。为助力基层治理,舒家坝镇搭建“院坝议事会”“村组夜话”等共谋共商微平台,常态化收集村民意见建议,组织党代表为村民提供调解服务;为推动即时服务,高寨子街道的党代表们建起“党代表连心桥”微信群,构建“指尖上的服务窗口”,每月微信群解答群众问题100余个,收集上报镇党委意见建议20余条,实现“服务不下线、连心不断网”;为传承红色基因,大安镇打造红色党代表工作室,组织党代表到陈锦章烈士故居宣讲革命事迹……
这些特色鲜明的平台载体,让党代表履职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了党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和力量。
聚焦民生,织密贴心便民“服务网”
在基层一线,党代表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倾听群众呼声到推动问题解决,把履职的脚步踏在民生实事的关键处,让“人民至上”的承诺在一件件具体实事中变得可触可感。
面对5月极端干旱天气,党代表积极响应,带头组建183支抗旱党员先锋队,主动走出工作室,遍访农户,调研了解饮水困难、土地墒情和受灾情况,协调配备75台抽水灌溉设备,组织3921名党员志愿者运输生活用水,为805户饮用水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用实际行动抗旱保民生。
在炎热的高考场外,42位党代表组成6个“爱心服务站”,与交警和爱心企业共同开展“高考送清凉”志愿行动,为考生赠送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风扇等防暑物资2500余件,除了现场服务,党代表提前一周排查考场周边噪音源,协调2家施工单位暂停夜间作业,用细致入微的服务为考生营造安心的考试环境。
在宁强,党代表工作室这个扎根基层的服务窗口,正以其独特的作用,让“党代表”三个字成为民心深处最温暖的符号,让党的旗帜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供稿:宁强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