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部署要求、加速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的奋进征程中,武功县以“校县合作”战略为引领,厚植“产学研”融合沃土,通过精准引才、高效用才、平台聚才,奏响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礼遇贤才,汇智武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武功县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将人才工作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县委组织部倾力构建优质人才生态圈,出台务实管用的人才政策,以真心实意广纳英才。
为精准引才聚智,县委组织部着力构建三大机制:一是建立人才信息库,不定期举办乡情恳谈会,精准链接在外人才资源与家乡发展需求,有效激发人才返乡创业热情。二是聚焦农产品种植、电商运营、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升级痛点,精准绘制“人才需求图谱”,明确引才靶向。三是联动科技、人社等部门,主动“走出去”,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智库,建立高效畅通的“需求-供给”直通车。
机制引领下,一场场引才聚智的务实行动接续展开。“乡情引凤”战略吸引大批拔尖人才返乡,他们将前沿理念、技术资源深度融入本地农产品种植、电商运营、食品加工等关键领域,一批技术难题被攻克,特色品牌得以擦亮,产业链条有效延伸。“校县合作”人才交流实践安排会选派四批次优秀青年人才,以“科技特派员+产业联络员”的身份赴各镇(街道)及农业、工业等关键部门担任助理职务,他们的专业能力与实践智慧,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持续畅通了校地人才双向流动渠道。“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校县合作,县级领导带队多次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洽谈交流,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各种试验基地拔地而起,多个优良品种应运而生,基地通过新品种示范推广、田间技术指导和托管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县有产,才有为”的人才生态在武功县正焕发蓬勃生机。
精准对接,破题增效
产才融合,贵在精准。武功县创新构建“需求-匹配-问效”全链闭环模式,打通产学研融合“最后一公里”。县委组织部联合相关部门化身“红娘”,积极协调校企对接,通过开展杨武校县合作“人才月”活动,组织本地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及合作社技术骨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交流,聚力提升猕猴桃、奶山羊等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同时,积极促成武功秦牛农机与西农大机电学院深化合作,围绕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播种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速探索“科研在高校、转化在武功”的协同创新实践,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6月,武功县委组织部联合县科技局精心筹划校企对接合作活动,依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的常态化对接机制,按图索骥,靶向匹配专业团队。活动中,面对山茱萸发酵脱醇工艺优化、干果无添加保鲜技术瓶颈、微生物菌种选育改良等“卡脖子”问题,校企双方展开头脑风暴,现场“开方”破解7项技术难题,为企业注入强劲创新动能。对2项需长期攻关的课题,则迅速建立联合研发小组,明确路线图、时间表,确保研有所向、攻有所成。8家企业发布的10项技术需求,实现了100%精准对接,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同频共振的武功模式日益成熟。
联合攻坚,赋能转型
筑巢方能引凤,固本才可强基。武功县深谙平台聚才之道,全力打造校政企协同创新“强磁场”。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育种试验基地,双方联合开展小麦、玉米良种选育工作。同时,以“后稷学堂”为依托,整合西农大优质师资力量,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育高素质农民。为拓展合作深度广度,武功县还牵头成立了“产学研校地共同体”C6联盟,联合多所高校搭建联合科研攻关平台,架起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的“高速路”,一批标志性平台加速崛起: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小军教授团队共建的蛋鸡科技新双创研究院,吸引10余名博硕士驻场研发,开展全流程创新试验,推动产蛋率从94.5%跃升至97.2%,更创新研发鸡粪高效发酵技术,使有机肥单价倍增,书写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武功答卷。协调秦牛智能农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共建“西农秦牛智能农机研究院”,柔性引进专家教授驻场,围绕产业关键痛点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探索,成功推出5款新型装备,斩获专利10余项,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这些平台的蓬勃活力,频频获陕西新闻联播、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武功经验”的示范效应持续放大。
梧桐根深叶方茂,金凤栖枝鸣新声。武功县深耕“校县合作”沃土,以精准引才拓展源头活水,以高效用才激发创新动能,以平台聚才构筑发展高地,绘就了人才引领产业兴旺的生动图景。面向未来,武功县将坚定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更实举措汇聚四海英才、澎湃创新浪潮,奋力书写以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供稿:武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