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永寿县常宁镇强华村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四镜”工作法,以“显微镜”察民情、“放大镜”抓关键、“多棱镜”聚合力、“透视镜”固根本,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升级,成为全镇基层治理的示范样板。
“显微镜”察民情,网格化管理让服务零距离。
强华村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显微镜”作用,将全村划分为1个一级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4个二级网格,配备4名专职网格员和6名兼职网格员,形成“1+2+3”网格服务体系。网格员按照“就近包户”原则,每日利用上下班时间走访群众,动态收集民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全村实现“12345热线”零信访、镇级零投诉,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庄”。今年3月,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限问题发生争执,立即上报村“两委”,联合镇自然资源所现场调解,仅用半天时间便划定界限,避免了矛盾升级。
“放大镜”抓关键,聚焦难点破解治理瓶颈。
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事务,党支部书记袁文化带头当好“放大镜”,紧盯群众关切的核心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年初,村民王某因家庭财产纠纷要求村委会开具亲子关系证明,袁文化敏锐察觉背后的矛盾隐患,坚持“矛盾未化解不开证明”的原则,主动介入调解,最终促成兄弟俩达成协议,避免了矛盾激化。这一案例被列为全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教学范例。
“多棱镜”聚合力,构建“5+N”协同共治新格局。
强华村创新推行“5+N”专兼职队伍模式,依托党建、乡村振兴、政法等5类部门下沉力量,吸纳党员、乡贤、志愿者等N类社会群体,形成“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共治体系。环境整治中,党员带头清理巷道垃圾,带动群众自发参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退休老干部组建“红白理事会”,推动移风易俗,婚丧嫁娶费用下降40%。平安建设,乡贤能人、镇政法专班参与调解邻里纠纷,全年化解矛盾12起,调解成功率100%。
“透视镜”固根本,建章立制推动长效治理。
强华村注重从源头预防矛盾纠纷,通过梳理历年矛盾纠纷案例,制定《强华村矛盾纠纷化解方案》,建立“预防——排查——化解——回访”闭环机制。同时,依托“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平台,引导群众参与村规民约修订,让治理从“治标”迈向“治本”。建立网格员“日走访、周汇总、月研判”工作机制。推行“积分制管理”,将村民参与治理行为纳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自治活力。
强华村的实践表明,基层治理既需要“绣花功夫”的精细,也需要“多元共治”的智慧。通过“四镜”工作法,该村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从“应急”到“预防”、从“独治”到“众治”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未来,强华村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擦亮“四镜”品牌,努力打造基层治理的“常宁样板”。
(供稿:永寿县常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