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岔上村驻村第一书记尹华飞,又一次站上山头。
“看,山上的林地里,大扁杏树、红梅杏树、西梅树枝繁叶茂。山下,金黄的麦浪在风中翻涌,弥漫着淡淡的麦香。不久,咱村就能实现山上果飘香、山下粮满仓。”7月18日,尹华飞说。
两年前尹华飞初到岔上村,村里完全是另一副模样。他说:“村里有近六成的地都是林地,杏树种了将近700亩,但村集体收入近乎空白。雨后的村道崎岖泥泞,房舍年久失修。”
转变源于一个大胆的想法。
岔上村有种植杏树的传统,但杏林常年无人管护,受晚霜影响严重,挂果量少。尹华飞想,如果能利用“高接换头”技术,在一部分杏树上嫁接红梅杏和西梅,三个品类的杏交叉种植、错峰上市,既能拉长销售期,又能卖个好价钱。
“城里来的大学生会种树?”“‘高接换头’技术能行?”村民对这个新来的年轻人并不信任,对这种做法也有顾虑。面对质疑声,村党支部书记谢士雨说:“想干事,村干部得先动起来。我去给村民宣讲政策,做好解释说明。集体土地交给你放手去试,做出示范,让大家看见效益。”
老书记的支持,给了尹华飞革新技术的信心。擅长林业规划设计的他,白天踏遍岔上村的沟沟峁峁,晚上绘制全村的地形地貌图,制定林果产业发展规划蓝图,还到邻近成功种植西梅的李家沟村实地学习。
2024年4月,尹华飞从所属单位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和种苗工作站争取到免费树苗、接穗和技术兜底保障,先嫁接了150亩改良杏。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到米脂县、吴堡县、清涧县等地考察取经,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榆林学院的专家教授来村实地指导嫁接、土壤改良与种植技术。
为让村里的产业发展得更加顺利,谢士雨积极争取资金,在山上修建5.1公里防火道路,打通了林果运输的“最后一公里”。他还争取资金实施无定河高抽引水工程,让山下1706亩高标准农田实现自主灌溉,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4月,尹华飞引种文冠果100亩,嫁接西梅、红梅杏220亩,新种秋红李子、玉露香梨、矮化鸡心果等新品种经济林80亩。短短两年时间,550亩山上林果产业带初具规模,预计明年就能挂果。“现在市场上的杏非常走俏,每公斤能卖到16元。我们还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了30亩黄芪、黄芩等中药材,养了跑山鸡2000只、兔子200只。明年杏有了经济效益后,至少能带动百余人增收。”
驻村两年,尹华飞积极践行榆阳区驻村工作“三百三实”行动,坚持进百家门、听百家言、解百家忧,他和谢士雨一起争取到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经费,为党群服务中心更换门窗、安装暖气、刮白墙面,让环境焕然一新。如今,这里不仅是党员活动的主阵地,还常态化开展义务理发、健康监测等便民服务。
针对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无力辅导孩子的现实困境,尹华飞牵头成立“星星之火”志愿服务队,开办寒暑假“公益课堂”,累计辅导学生百余人次,服务队获评榆阳区“最佳志愿组织”。村民席自业说:“村里环境好了,产业也有起色了。孩子学习有村里督促,我们外出打工觉得安心、放心。”
两年的驻村工作即将期满,但尹华飞决定向组织申请继续留任。“我想再坚守两年,亲眼见证杏林硕果满枝、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腰包渐鼓,用实干让岔上村更美更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