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高庄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党的建设贯穿到基层治理的各领域全过程,探索“枫桥经验”的西咸高庄工作模式,立足“源头治理”正本清源,统筹“系统治理”多点发力。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强化“两个导向、三个课堂、五大专班、五大产业、三项考核”的“23553”高庄工作法,探索实现“基层治理基层治”的目的。
强化“两个导向”,让正风正气立起来
树立为群众办实事的鲜明导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原则,一切工作从群众需要出发,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意愿,关心群众冷暖,掌握群众脉搏,做群众的“知心人”,扎实推进“向群众汇报”。结合全镇基层党建、征地拆迁、应急处突、乡村振兴、社会事务等重点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同向发力、精准发声。精心策划“高庄微课堂”“重点工作专报”“党史故事我来讲”“高庄疫线进行时”等专题专栏4个,推送信息200余条,覆盖群众2万人次,确保正面宣传出彩出新。
树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正确舆论导向。组建高庄镇理论宣讲团和“秦人之星”道德典型宣传团,宣讲政策理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句半、板凳会、光荣榜和宣传栏等接地气的方式学习宣传,让主旋律入心入脑,让正能量不断扩大。
依托“三个课堂”,让干部素质强起来
高庄镇按照“全员、精准、有效”的要求,围绕强基固本提质效,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创新打造“三个课堂”,即高庄微课堂、干部大讲堂、家门口课堂。高庄微课堂重点面向机关、村级业务负责同志从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干部大讲堂聚焦镇、村、组干部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培养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重点培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乡村治理、城镇发展建设相关知识;家门口课堂主要结合高庄群众实际,为全镇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乡风文明、道德规范,培训劳动技能、科学技术、商业经营管理及产业发展等知识,全面提升农民自身素养和致富增收能力。在“三个课堂”的推动下,党员干部同辖区群众一道拓宽就业致富道路,干事创业蔚然成风,党群干群关系成为高庄乡村振兴最亮丽的底色。
此外,镇党委还定期以“干之所需、学之所向”为培训导向,出实招、抓实效。通过“集中领学抓重点、现场解答抓疑问、课后自学抓细节”相结合的方式,跟进式提高镇村干部党建工作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应急管理能力,锻造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乡村振兴主力军。
组建“五大专班”,让源头治理实起来
实行党建引领疫情防控、征地拆迁、地质灾害点治理、遗留问题化解、应急处突五大工作专班“并驾齐驱”。将解决遗留问题工作专班牌子挂到村委会,抽调专人在村委会设立办公室,把工作专班做成群众的“左邻右舍”,做群众的好邻里、好帮手,在群众身边解决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通过五大专班”的实施,树立“高庄的事情高庄办、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的导向,探索出“群众商议、政府把关、法治衡量、公道合理”的新时代信访稳定和遗留问题处置的新路径,以矛盾化解的成效取信于民,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提升群众获得感。
聚焦“五大产业”,让农村发展活起来
紧扣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九个方面重点工作,抓乡村振兴促城乡融合发展。
农业突出产销结合。加强与国有企业合作,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种植,贯通产加销,打造新庄都市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示范村和寿平数字小镇未来乡村,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文化旅游突出传承发展。积极推动文化建设,深入挖掘瀛洲台、寿平古渡人文历史典故,整合现有老旧房屋、庭院进行文创改造,打造主题民宿,以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业突出活力动能。推动村级合作社注册成立多类型公司,通过开展劳务输出、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做好田园城市和企业服务,发力城市更新;仓储物流突出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毗邻中国原点新城、大明宫广告市场的优势,以盘活固定资产、创新经营模式、吸引优质企业等方式,因地制宜做强做优仓储物流产业,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商业突出品牌引领。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主题宣讲,紧抓市场机遇,引导群众把握家门口的致富机遇。
发挥“三项考核”,让行政效能高起来
健全完善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综合考核和全员绩效考核机制。对10个村、16个科室、235名镇干部和65名村干部差异化设置三类考核指标和权重比例,切实考准每名干部的工作实绩。建立“镇考村、镇考科室、科室考人员”的层级式考核架构,通过日常评价、集中评查、实地考核、满意度调查和加减分评定等五种考核方式,突出“德、能、勤、绩、廉”五大导向,结合机关季度一考评、村半年一述职评议,将结果通报充分运用在评优树先中,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有效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宏伟蓝图,实干绘就。未来,高庄镇将坚持真抓实干、踔厉奋发,以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继续完善践行“23553”工作法,提升群众安全感、信任感、获得感、幸福感。创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名片”,奋力谱写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