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里就是区上为我们小区搭建的电动车棚,为了争取这些车棚,我们服务长费了不少力呢!”西安市长安区挚信樱花园物业经理刘小军一边指着远处的电动车棚,一边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口中的服务长是长安区人社局社保中心副主任兼职挚信樱花园小区服务长魏国栋,在长安区,像魏国栋这样的服务长有400多个。
近年来,长安区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在全区开展“末梢治理、为民服务”活动,创新推出“1+2+4基层治理格局”,“1”即党建引领,在区、社区、小区分层设立服务居民临时党组织,将党组织覆盖延伸到一线;“2”即服务长和联系长,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和街道干部兼职小区服务长、联系长,深入群众查清疏通治理堵点;“4”即社区民警、法律顾问、物业、自治组织,共同推进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下沉小区,有力破解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末梢治理、为民服务”活动有效地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结合起来,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全面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下沉:为民服务“硬核”担当
“老周,干啥去啊?”“老刘,中午去你们灶上混点饭去”。魏国栋在引导记者了解小区环境的途中,遇到熟悉的居民,便亲切地打起招呼。“他们经常来,所以跟小区里的很多居民都很熟悉”。挚信樱花园小区居民老董说。
据介绍,自“末梢治理、为民服务”活动开展以来,下沉社区、服务群众成为长安区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疫情期间,全区党员干部迅速集结,精准下沉,弥补了街道和社区人员不足、防疫力量薄弱等难题,确保每个小区有人管,每个门口有人守。核酸检测、政策宣传、物资运送,服务长和联系长成了“多面能手”。
建行小区服务长朱来朝,面对小区没有物业的情况,50多岁的他戴着厚厚的眼镜,每天背着消毒设备,一趟趟楼上楼下的进行消杀,每一次忙完,厚厚的冬衣都会被汗水浸湿;邱山研究所小区服务长张薇,每天坚守小区防控,开着私家车一趟一趟为小区送去消毒液;雅居乐花园服务长钱斌,联系蔬菜直通车进小区……许多服务长被小区业主邀请进入小区微信群,在群里“接单”,为居民跑腿、购物、送货。
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各小区临时党支部带领共产党员先锋队,通过走访入户、座谈了解、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小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和现实困难,并协助解决。物资开发小区由于建设手续不全,不具备申请门牌号资格,无法在公安局开户,面对群众24年无法落户的难题,来自投资商务局的服务长王茹召开小区临时党支部会议研究,咨询法律、公安部门掌握情况,经过反复上下沟通,6月12日终于为小区挂上了门牌号。
同样,盛世长安小区服务长张军成,经深入走访了解,向区上反映了本小区业主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经区委、区政府研判,决定在2020年全区新建、改扩建40所学校的基础上,为盛世长安小区业主再建1所学校。
“服务长和联系长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还是蛮大的,很多问题,仅凭我们物业一方之力,很难解决,他们出面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就比较方便,很多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挚信樱花园小区物业经理刘小军说道。
蜕变:既要“面子” 更重“里子”
“末梢治理以来,我们首先进行的就是社区环境改造”。长安区末梢办相关负责人高江伟说。区上对部分无物业管理的小区,通过“拆墙并院”的方式进行集中整合提升,优化小区环境,引入物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提升小区居住环境,实现1+1>2的效果。
韦曲街道长乐小区是一个20多年的老旧小区,过去居民乱搭煤房、开荒种菜,环境十分脏乱。改造后的小区住宅楼外观统一,楼体增加了保温层,铺设了雨污分流管道,小花园和微型健身广场随处可见,老旧小区多了几处宽敞亮堂、温馨舒适的“新天地”。
重拳整治,营造舒心生活环境,长安区对400个小区长期积存的环境卫生难题进行强力整治,清运垃圾6031车,拆除私搭乱建2127处、危房2000余间;对拆违建腾出的空地,统一进行硬化铺装和简单的乔木绿化,增加车位300余个、休闲健身广场600余处、停车雨棚3731平方米,小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除了解决老旧小区环境改造这类“面子”问题,长安区“末梢治理”更注重群众多样化需求的满足。
长乐小区末梢治理为民服务工作站是长安区成立的首个末梢治理为民服务工作站,它集宣传、服务、议事为一体,真正走进群众,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米”。
来到服务站,“以人民为中心”六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长乐小区副服务长王君向记者介绍了服务站的主要工作。党员报道室、志愿者活动室、小区阅览室等,这个小小的服务站里亮点纷呈。“星点子”计划是服务站的特色项目,黄色贴纸上写满了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红色贴纸是服务站工作人员的答复。小小的便签纸架起了社区服务“连心桥”,承载了为民服务的信念和力量。
“社区工作本身是自治工作,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只是引导,更重要的是居民的参与和自治。社区工作就是用真心换真心,只要是真心,群众能感受得到,一次不行,多去几次嘛,咱就是干这服务的,多去几次,慢慢就熟悉了,群众基础就是这样打下来的。”这便是居安路第一社区书记吴二琳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的最大感受。
长安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辛田虎告诉记者:“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每月开展大走访,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小区吹哨、部门报到、各展所长’,既让引领主体党组织‘月明’,也要参与治理各方‘星灿’,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有效汇聚起共治力量”。
破局:升级“把脉” 突破创新
长安区末梢治理工作成效显著,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许多困扰居民的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然而,如何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更丰富、更全面的服务,成为末梢治理更进一步的目标。
为深化“末梢治理、为民服务”,进一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2021年4月,长安区启动公益创投大赛,用410万元创投扶持资金,面向辖区内所有社会组织、居民,征集金点子、好项目、好创意。
公益创投大赛项目类别及内容涵盖垃圾分类、敬老孝亲、助残帮困、文化传承、教育培训、小区治理、邻里互助、文艺文体、卫生健康、其他十大类别。项目通过初审、审核,确定实施方案并予以公示无异议后签订协议,开始实施。
“青伴夕阳”、“浴”来愈好、“红樱花种”、“法暖社区”……一个个公益创投项目为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之前,只听说部分发达城市才有公益创投项目,万万没想到长安区会率先在西北地区做这件事。听到长安区举办公益创投大赛的消息时,我们积极报名,认真准备,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以养老类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第一批签约资格。”鲁家湾社区“洗,笑颜开”爱老助残项目负责人夏霞激动地说。
“公益创投大赛,让一大批立意新颖、主题向上、契合群众需求的好项目找到了我们,随着项目落地,我们社区活动将更加丰富多彩”。郭杜街道樱花路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苟红艳说。
公益创投实际上是长安区“末梢治理、为民服务”的 plus版,通过开展“社区公益创投”活动,向群众征集社区发展的金点子,最终由政府出资、群众自主实施。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这也为实现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