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紫阳:主动求“变”促“两新”党建质量提升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1-10 09:01 作者:梁禹会

“现在西安正是疫情‘较劲’的时候,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都比较紧缺,你们在路上既要注意安全,也要抓紧时间,尽快把这批物资送抵疫区……”12月27日,2辆满载防疫和生活物资的大卡车停在紫阳县稀硒矿泉水开发有限公司大门口整装待发,企业出资人王华再三叮嘱司机和押车人员。

西安突发疫情后,紫阳县“两新”组织积极行动、慷慨解囊。稀硒矿泉水开发有限公司捐赠10万瓶矿泉水,华会实业有限公司捐赠价值5.07万元的艾灸条,青创协会会员捐赠价值20余万元的物资,充分展示了“两新”组织的社会担当。

近年来,紫阳县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突破口选择在补缺堵漏、夯基固本上,通过在“变”字上想办法、做文章,使“两新”党建工作走出了“锣齐鼓不齐、活动难开展”的困境,日益展现出新的担当,呈现出新气象。

变“送教上门”为“下沉到底”,党建指导更加有效。

“同志们,民主评议党员,是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激励党员、纯洁组织、教育队伍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组织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希望大家严肃认真、开个好头……”年终岁首,新成立的山野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的首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格外正规,这都归功于“党建指导员”的专业指导。

针对“两新”组织缺乏党建“明白人”的实际,近年来,县委组织部每年都要开展几批党务工作培训,然而,受“两新”组织人员流动性大、岗位易变动等因素制约,尽管培训没少搞,但始终没走出“年年上小学,次次一年级”“学用两张皮”的窘境。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县委组织部变“送培训”为“送指导”,从在职优秀党务工作者和退居二线的领导中遴选聘请了76名“党建指导员”进驻各“两新”单位,不但把以前落实不了的“组织生活制度”较好地开展起来,而且在持续面对面辅导、手把手帮带中,为“两新”组织培养了一批懂党务、会组织的党务工作“小行家”。

变“强调增量”为“注重质量”,战斗堡垒更为坚强。

“今年,虽然我们只新成立了2个非公党组织,增量虽然放缓了,但是质量却明显提升了,通过清理整顿了6个‘空壳’‘臃肿’党组织,割掉了赘肉,强健了筋骨,使‘两新’党组织功能更聚焦,作用更明显。”在全县“两新”组织“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推进会上,县委组织部基层办主任徐申全自信地说。

前两年,为了追求“两新”企业党组织建设全覆盖,一度把组织建设“增量”作为衡量工作成果的主要指标,“一线平推”组建党组织看起来轰轰烈烈,却导致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的“恶果”,有的“两新”党组织就是个“摆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组织部强力开展“两新”组织“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统筹市场监管、民政、税务、工商联、统计等职能部门力量,建立排查联席会议制度,对“两个覆盖”排查数据进行集中联审,对不发挥作用的党组织进行重组整顿。同时,广泛开展“星级党组织”达标创建和“五星领航四星示范”活动,先后评定五星级党组织1个,四星级党组织6个,三星级党组织18个,打造党建示范点7个,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116个,并对“星级党组织”实行党费返还、奖补制度,对优秀党员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对失职渎职不尽职的“两新”党组织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通过打出奖优罚劣“组合拳”,使“两新”党建实现了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全县39个“两新”党组织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

变“能人外流”为“群雁归巢”,乡村振兴更具活力。

“过去,跳出‘山窝窝’是大家的普遍愿望。尤其是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和敢闯敢干、有一技之长的‘能人’,谁也不愿意留在家里受穷。随着‘引人才、促振兴’活动的持续开展,让想干事的人有了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了舞台,不但返乡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连在外面发展了许多年的各行业‘能人’也开始‘回流’了。其实,只要在家乡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谁愿意背井离乡、漂泊在外呢?”提起村上的变化,高桥镇裴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梁明山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紫阳县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人才为本”的理念,通过大力实施人才振兴“十大工程”,强力发展“归雁经济”,让那些流失在外的本土人才看到了回乡发展的希望,先后有181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有11名返乡优秀人才在村“两委”换届中成功当选为“一肩挑”村支书,有75名返乡优秀人才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显著改变了“能人外流”的局面。截至目前,全县返乡优秀人才累计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社122个、创办家庭农场52个,兴办企业76个,一批有本事、善经营、能带富的“领头雁”正振翅翱翔在紫阳的青山绿水间。

(紫阳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