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长安区:“五坚持五强化”助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1-12-01 09:13 作者:徐丹

今年以来,长安区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以“五坚持五强化”为抓手,在选优配强“两委”班子、优化农村人才培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方面下足功夫,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干部“主力军”作用,推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全省村史馆创建现场会、全市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现场会在我区召开,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集体,石砭峪新村获得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皓村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清水头村入选全市乡村振兴十大案例。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把主体责任扛起来

    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坚持区街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配合有力、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区委成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担任,农业农村等部门和各街道党工委为成员,强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扎实部署推进。区委常委会、区委组织部部务会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传达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视频会议、全市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审议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相关文件;制定全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六大筑基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落细39个部门、16个街道工作任务。严格日常考核。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有关部门和街道目标责任考核及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采取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加强督促问效,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微信图片_20211201090126.jpg

坚持选育管用,强化队伍建设

让干事劲头鼓起来

    从“选人”“育人”“管人”方面着力,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力量,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高标准选人。以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为目标,高质量完成232个村“两委”换届工作,实现100%“一肩挑”和“三降四升”目标。我区被评为全市先进区县,4个街道被评为省、市先进镇街,新华社内参报道我区换届做法。精准化育人。持续加强新任村干部培训,制定分级分类培训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研讨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重点上好“理论课、业务课、典型课、现场课、廉政课”等5堂课,举办区、街“两委”班子培训60余期,培训村干部5531人次,《中国组织人事报》进行专题报道。从严从实管人。制定《长安区农村干部管理考核监督实施细则》,从日常管理、教育管理、工作考核、民主监督、激励保障等方面明确,严格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细化村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激发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

    微信图片_20211201090155.jpg

坚持人才引领,强化智力支撑

使发展动力足起来

    一手抓社会优秀人才选聘,呼唤更多“燕归巢”,一手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更多“领头羊”,带领农民致富增收,让人才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源头活水”。选一批第一书记。从16个街道选派232名45岁以下的优秀干部、后备干部,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从市、区级部门选派35名驻村第一书记、软弱涣散整顿第一书记、乡村振兴示范村第一书记,坚持保障与激励并行,严格要求与示范引领并重,突出对第一书记的“选育管用”,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派一批工作队伍。在14个涉农街道组建198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向3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专职工作队,立足各村实际,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着力抓好各项政策落实、推进重点工作、培育特色产业、深化基层治理、提升为民服务,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聘一批专家教授。选聘20名专家教授牵头组建14支乡村振兴顾问团,选聘14名农业科技特派员,科学指导、精准对接各街道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挖掘、电子商务等,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打造特色街村产业。《中国组织人事报》以《陕西西安长安区画好乡村振兴人才“坐标图”》为题,对我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进行报道。育一批职业农民。建立政府、产业、高校多方参与的培育体系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致力于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今年以来,各部门、各街道累计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60余场,参训1.5万余人次。

微信图片_20211201090214.jpg

坚持党建+,强化产业更新

促集体经济强起来

    树立“党建+”理念,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有机融合,筑牢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带头致富作用,使“党建+”加出特色、加出实效、加出生命力。党建+合作经济。探索建立村与村党组织成立联合党委,搭建“地方政府(实施者)-村集体(受益者)-企业(参与者)”三元共建平台,引入优质工商资本与政府、村集体合作,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王曲街道南堡寨村将农户600亩承包地经营权、240亩村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公司统一经营,使村民获得“固定流转收益+分红+务工费+租赁费”等多重收益,年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党建+文旅融合。推进党支部建在文旅产业上,村党支部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青山绿水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精品民宿、农家乐等,不断增加村民收入。王莽街道小峪口村推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引进秦腔脸谱、古狮子收藏、木兰摇土织布、鱼化寨泥叫叫等5个非遗传承项目,举办非遗乡集开集仪式,带动乡村旅游。2020年小峪口村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集体经济年收益20余万元。党建+租赁托管。坚持党建引领,整合资源,用活资源,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各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用。郭杜街道张康村党支部建立物业租赁模式,依托大学城地理位置优势,盘活空地建设便民停车场和门店,既消除了车辆占道堵塞问题,又美化了村容村貌,还富裕了村民,2020年村集体收益200余万元。党建+产业升级。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群众增收等方面作用,努力实现党建、产业双轮驱动。太乙宫街道白家湾村、东堡村党支部与企业合作,建立认养农业模式,通过集体统一流转农户土地,提升基础设施,条块化分割,美化、绿化、亮化田园环境,再以每分地680-980元的价格对外出租种植,已收益100余万元。

微信图片_20211201090250.jpg

坚持共治共享,强化基层治理

助花园乡村美起来

    乡村治理是着力点、乡村振兴是目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措施,多措并举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共同建设平安乡村、法治乡村、美丽乡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2021年建成花园乡村151个,美丽庭院691户,景观节点46处、休闲广场28处,郊野公园70个,村村有公园、广场、村史馆,各村实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村村有景。整合乡贤能人资源。在全区建立起3046人的新时代乡贤队伍,探索新时代“乡贤+”工作模式,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民间艺人、道德模范踊跃在田间地头、邻里邻外,为乡村振兴汇聚智慧、贡献力量。优化为民服务举措。实施“五大提升工程”,创建“六位一体”党建综合网格机制,坚持随手拍、随提醒、随落实和“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配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一小时解决问题”的效果,解决各类问题7500余个。

微信图片_20211201090320.jpg


责任编辑:李晓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