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蟠龙镇党委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思路,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思路,致力在建强组织体系,发展壮大产业,扮靓村庄颜值上下功夫,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夯实基层党建“堡垒”,大力推动旅游发展
蟠龙镇把加强党建作为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抓手,着眼于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实施“头雁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力、引领力、凝聚力、组织力、创新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利用村“两委”换届契机,共调整村党支部书记12名,整体实现“一降一升”目标,换届后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较届前降低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升12.4个百分点。现任村“两委”班子政治觉悟高、干事热情高、带富本领强,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力和创新力。创新构建“支部+旅游”模式,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光辉历史,重点打造以蟠龙战役旧址博物馆为主、烈士陵园为辅,蟠龙老街遗迹为依托的新型观光旅游目的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守得住历史记忆,记得住乡情乡愁,彰显蟠龙镇特点。同时,利用子姚路快速连接线项目和瓷窑沟煤台项目,做大做强205省道沿线餐饮业和农家乐,全面打响叫亮“玉皇庙烩菜”餐饮品牌,并在煤台周边协同发展住宿、娱乐、休闲、物流等新型产业集群,在张山圪台大力开展葡萄旅游采摘体验活动,延伸致富增收链条,带动提升群众精神和物质需求。
抓实产业兴旺这个“重点”,大力推动高效发展
实施“十百千千万”工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新村,新建大弓棚85座;以刘坪为中心建成500亩高粱种植基地;以张山圪台为中心,提升1000亩葡萄示范园,以鲁屯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卧虎湾、崖底、庙沟村,建成1000亩红葱示范园;以山尧则流域、庙沟流域、四咀流域、崖底流域、鲁屯流域为重点,建成10000亩现代果业生产基地。同时,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村土地闲置资源,积极推行“支部+产业”模式,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通网络销售,开展旅游采摘体验活动,让农民长期稳定合理分享全产业链收益。
突出生态宜居这个“关键”,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大力开展绿化造林行动,动员各村、站所单位、驻镇企业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8741亩、205省道和玉贯路绿化16公里,栽植刺槐5万余株、常青树1.5万余株,打造大塔沟补植补造示范点300余亩。充分发挥蟠龙污水处理厂作用,紧盯贯屯煤矿、延长石油、风能发电、斯伦贝谢、磊鑫果汁厂等驻镇企业,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绿色、生态、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力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高镇村整体形象,深化“厕所革命”,不断改善镇村面貌。
弘扬传统文化这个“根基”,大力推动文明发展
持续发挥“安全、刘易”先进人物的示范领导作用,弘扬最美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机关文化和乡村文化,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蟠龙、建设蟠龙的热情和干劲。利用好蟠龙战役旧址博物馆,铭记革命先烈,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健身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打牢治理有效这个“基础”,大力推动和谐发展
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积极探索“支部+治理”模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扫黑除恶”、安全生产大检查等专项行动。深化“七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村庄、进学校、进家庭、进田园”活动,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模式,以法治抓引领、德治重教化、自治强管理为措施,激发党建活力,提升治理能力,凝聚基层合力,形成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格局。
把握生活富裕这个“根本”,大力推动致富发展
蟠龙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群众致富的“加速器”,积极推行“支部+农户+合作社”“支部+农户+公司”等模式,统筹做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之间的关系,按照“长短结合”的思路,扶持帮助农户在大弓棚种植、果园管理、葡萄提质三大长效产业中选择发展其中一、二项产业,充分用好结对帮扶资金和产业小额贷款,发展当年能见效的短平快项目,通过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实现长效增收不返贫,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值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