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礼泉县:补短板 扬优势 促融合 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1-09-27 09:58

乡村振兴基础在产业,关键在人才。近年来,礼泉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积极贯彻落实“兴咸人才计划”,以“不求所有,但为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用人魄力,立足县情求创新,坚持“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创业”三步并进发展思路,在全县“多措并举”,积极构建“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机制,让时代出题,工作答卷,群众评分,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人才总量实现较快增长,人才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刚柔并济,人才引进培育多元化

一是硬措施引才。针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发展短板,出台《礼泉县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紧盯乡村振兴行业领域人才缺口,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模式。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定期评估人才需求,主动对接秦创原等高端人才资源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招聘会等渠道,面向985、211名牌大学招揽乡村振兴领域紧缺人才,给政策、给待遇、给保障,灵活措施留人才;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招聘100名左右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教育,助推乡村振兴。

二是柔性引才。打破刚性“围栏”,实现人才治理观念由“管理人才”向“服务人才”转变,不改变引进对象的户籍、档案、人事关系等,跨越地域、单位部门、身份编制、工作方式等刚性“围栏”,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理念引进各类人才,把人才从刚性约束中解放出来,引才方式更灵活、渠道更宽广、姿态更开放。积极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社会科学院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教授,以及省市相关部门专家,开展科技讲座、难题攻关、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短期服务。目前,我们以科级干部、驻村工作队、村支书为主体,围绕“农业产业发展”主题,开办《礼泉大讲堂》,每年举办不少于3期乡村振兴“领头雁”专题讲座,强化柔性引智提升本领,要求村干部至少掌握一门产业实用技能,乡村振兴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培育成才。依托全县各类人才平台,积极拓展乡村振兴产学研功能,鼓励县镇村企业、科技组织、民间协会与国内外技术拔尖人才和组织开展交流合作活动,建立长期的技术支持合作关系,构建联合运营实体;依托基层党建活动阵地等资源,集聚县内外优秀人才力量对乡村振兴队伍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网络专题教学,发挥科技传帮带作用,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同时,积极整合扶贫基金,以镇为单位引导各村懂技术、善管理的致富能手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创建产业示范基地,吸纳、辐射、带动群众入股就业,构建“接二连三”产业发展链条、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共同致富之路,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进程。目前,全县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发展农民合作社946个,辐射带动社员10980户;发展家庭农场154家,辐射带动群众2006户,乡村振兴领域正在打造一支农村创业创新型乡土人才铁军。

创新服务,打造人才实战平台

一是持续推进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项目建设。在全县农业系统、电商产业、教育系统建成三批23家专家工作站,聘用乡土专家98人,推广示范“总站+分站”两级运行模式,积极推行总站派单、分站办理等业务,有重点、分批次推进一级专家总站示范,带动二级专家分站同步运行,帮助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难题,逐步推广经验。目前,组织专家开展粮食、果品、设施、畜牧等生产技术服务200多场次,开展网络直播带货等电商技术辅导50余次。

二是办好“田间学堂”新载体。依托全县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集群、袁家村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农民夜校、基层党建活动阵地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功能,为全县乡土人才提供作用发挥用武之地。积极邀请各行业各领域技术拔尖人才和“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举办专家流动课堂、农民夜校、田间科技直通车等活动,及时解决群众生产技术困难,帮助群众念好“致富经”。目前,举办专家流动课堂60余场次,田间科技直通车36场次,农民夜校9场次,受益农户2万余人。

三是扎实推进“能人回村”工程。开展请能人回村兼任职活动,通过在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退休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等群体中选能人的办法,不断扩大能人班子比例,通过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方式,层层筛选能人村官,使村级干部具备了双重属性,既发挥了能人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作用,又保证了党委政府决策不折不扣落地生根。目前,培育树立了袁家村郭占武、前山村赵中友、尚宁村靳小峰等一批先进典型。

四是畅通大学生返乡创业渠道。引导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返礼来礼创业,通过对口专业技能培训,发放就业创业登记证,提供10—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和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涌现出郑力行、聂辉、李增源、张嘉豪等一大批大学生创意创新能手、创业明星,领办合作社、组建协会、创办企业。

五是拓宽科技惠农合作新领域。实现全县72个脱贫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面对面”服务。尝试“特派员+企业+农户”互利共赢模式,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承包或租赁经营等形式,参与合作创办农科教结合的利益共同体,让群众学有师傅在身边,干有榜样在眼前。目前,乡村振兴前沿涌现出相宇波、李森等一大批专业技术典型;陕果集团赵镇基地示范园已发展成为县内外种植户的田间学校;礼泉果业科技团队100余人敢于走出去,积极拓展果业技术交流创新合作空间,服务于甘肃、宁夏、宝鸡等地,促进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唱大戏。

先行先试,构筑“人才服务之家”

一是设立人才服务驿站。为进一步强化基层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依托袁家村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率先搭建“礼泉县人才驿站”,积极宣传、推介、发布人才政策、人才需求等信息,为来村返礼的人才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提供免费职介、特价住宿、政策代办、创业赋能等信息便捷服务,组织开展各类人才学习交流、项目合作、创新创业等活动,打通人才与产业的直联通道,探索构建产业化引才聚才对接服务机制,增强来礼人才的归属感、认同感,提升招才引智服务水平。

二是搭建“人才云”信息台。以礼泉县人才驿站为中心,对接全县各类人才信息平台,指导全县各级单位分类建设各自领域人才信息库,拓展人才信息共享服务功能,探索创建礼泉县“人才云”共享信息中心。人才信息平台分类登记来礼驻礼人才信息,完善人才电子身份档案,收集各行业人才需求信息、人才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设性意见,促进人才与乡村振兴产业需求高效配适,吸引更多人才融入礼泉乡村振兴。

三是打造“实习村长”体验地。袁家村通过人才驿站平台,创新“专业技能 + 高级打杂 + social社交 + 体验传播 ”模式,围绕旅游、文创、三产融合等课题,优聘10余名国内外精英人才专家、创客担任袁家村实习村长,发挥其专业特长,学习农耕文化,提升人才实战经验,向社会推广分享礼泉经验。

(礼泉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王美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