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特大洪灾中,镇坪何以安然度汛?

——可控因素最大化,就是人民损失的最小化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1-09-14 15:14 作者:张继民 刘一伟

8月29日凌晨,安康市镇坪县出现短时特大暴雨,最大水流量达1862立方米每秒,超出县城水文观测站50年最高流量记录。

形势危急!纵横全县南北的南江河,水流已冲出河堤,水位检测塔被冲毁,县城低洼地段全部被淹,部分居民受困……

这场暴雨来得猛、雨量大。短短几小时间,南江河水位升高1米以上。从凌晨4点30分发布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命令到升级为一级响应,仅隔了1小时10分钟。

关键时刻,县委统揽全局,组织党员干部、防汛职能部门及其他社会力量,火速有序投入到防汛抗洪工作中。在这场与洪魔对峙的家园保卫战中,镇坪县实现人员“零伤亡”。

镇坪县委书记李平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防汛救灾中,要把可控因素做到最完备,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无虞。”

554535_800x4096.jpg

镇坪县党员干部转移群众冲在第一线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

镇坪本地人知道,每年夏季到来,也意味“多雨模式”开启。

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秦岭南部的暖湿空气相遇,锋面活动加剧,雨水增多。大巴山次主峰海拔近3000米的化龙山在镇坪县域内,县平均海拔1600多米,位于洼地的县城海拔却只有900多米。全县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特别容易积水。

“以前最害怕下雨,往年一个夏天能抗好几次洪水,运气不好的时候一场大雨就把家给冲毁了。但现在可放心多了。”不少当地居民说。

今年入夏以来,镇坪就有7次暴雨预警,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情及次生灾害频率高于往年。

为让汛情的危害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多年来,镇坪县委县政府始终重复着一件事:统筹全县各镇村,做出周密的防汛预案。

预案纵向分为三级:县级、所辖7个乡镇、65个村组和全部社区。每年,在发布第一道防汛指令的会议上,县委县政府就如何统筹部署做出详细安排,镇村根据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

因为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危,镇坪县的防汛举措层层压实落细。预案包括物资储备置办、转移安置点设置、负责的各级领导等等方面。

横向也有三个预案:《镇县防汛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城区防汛预案》。不同预案启动条件翔实明确:降雨量精确到毫升,每一层预案不同的应急响应需要调动的部门……一旦确定汛情发生范围,马上启动相关预案。

8月29日凌晨,汛情危急!穿县城而过的南江河最高水位达881.64米,眼见县城低洼地带将要被淹。

防汛抗旱指挥部当机立断,启动《城区防汛预案》,城关镇4个社区和2个村子,立刻启动镇村预案,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点。

镇坪县位于大巴山弧形过渡带上,岩体极其破碎,汛情带来的次生灾害损害往往高于洪水本身。

当地人将秦巴山土质比作肥皂,“干的时候可以完好无损地放在搓衣板上,一旦浇瓢水,便会快速往下滑。”当这瓢水变成了倾盆大雨,泥石流在近2000米高度差的作用下,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旋转落下,破坏性极大。

为此,常态化实操也被纳入全县防汛工作里。加强防汛相关知识宣传和定期逃生演习,提高全民的警惕意识,灾难来时才能自救。

镇坪县在全县确定122个次生灾害隐患点,并落实当地居民为责任人,汛期每天巡查3—4次;采取讲课、实操、考试等方式,加强系统内干部、镇村干部地质防治知识储备和防灾救灾能力提升,每年组织隐患点周围群众应急避险演练4—5次。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则将科普范围扩大到全县居民。每次汛情前,县电视台定时定点播放防汛预警信息,巡逻车的大喇叭满街巡回“炸耳朵”。

“29日凌晨全县拉响红色预警警报时,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搞清楚到底是哪一级预警,但是平时早灌了耳音,明白这不是啥好事,得马上警醒起来。”城关镇应家坪社区党工委书记丁梅说,当夜,许多人听到警报后已及时经做好撤离的准备,节约了救援时间。

554536_800x4096.jpg

陕西地矿第一地质队在现场进行地灾隐患点排查

分工协作,将责任落实到人

每一场灾害既是对应急管理的大考,也是对日常工作的检验。在防汛这场硬仗里,镇坪县要求各防汛职能部门、单位和党员干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7位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每人负责1个片区,任总网格长,明确网格责任;党员干部则向社区报到,压实党员在关键时刻的责任。

一个网格里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居民,由不承担防汛职能单位的党员,按照“就亲、就近”的原则分配到网格,受网格长管理。有多名党员的网格,再从中选出党员负责人,其他党员共同协助工作。

日常,“入网”的党员是矛盾化解员,也是政策的宣讲员。汛情来临时,大家各就各位立刻进入“作战位置”,挑起逃生引导员的担子。

这样,防汛指令能从县委直达基层,效率明显提高。每个网格党员该做什么,清晰明了,同时,将责任落实到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能准确找到负责人。

8月29日凌晨,城关镇及附近迅速成立7个“战地指挥部”,7个县委常委和县级干部担任“指挥员”,县委书记李平巡回“督战”。

与此同时,县政府办、公安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卫健局、电力局、消防大队、各镇人民政府等32个防汛职能部门也早早做了准备。

各单位按照自己的职责,在汛前、汛中、灾后各司其职,保障抢险救灾顺利进行。如住建局负责低洼易涝区域抢险,卫健局负责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消防大队和人武部营救群众、转移物资等。

早在此次特大暴雨洪灾发生的4天前,接到气象部门监测报告后,县应急管理局就开始盘点起应对汛情的必备物资,对讲机、被子、雨鞋、手电、帐篷、卫星电话……

洪灾发生当晚,每个社区指挥部由联片县级领导负责协调整体调度;镇村干部收集相关信息;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网格党员引导责任区域的居民紧急撤离。

为了有序撤离,不同撤离信号对应不同行进路线和安置点。

“涨水了!赶紧跑!往县政府广场跑!”8月29日凌晨,城关镇竹溪河社区网格党鲁文韬说,要完成四轮叫人撤离工作,第一轮快速拍门呼叫,随后核对居民人数,再重复拍门,最后一轮电话确认。

转移到临时安置点的路上,有消防队、公安武警保障安全,到达安置点后,由职能部门接手保障饮食、居住。

因为组织有序、方案细致,3个小时内,镇坪县安全撤离群众2428户6260人。

554537_800x4096.jpg

暴雨洪灾后消防队员利用间隙稍作休整

良好的生态为安然度汛增加底气

镇坪多洪灾,1998年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让南江河水位暴涨,县城6栋房屋被冲毁,次生灾害让不少居民遭受损失。

地处陕西、湖北、重庆三地交界处的镇坪县,看似便捷交通,实际是山路难行。以前,水土流失严重的时候,每逢汛期,暴雨后滑坡、泥石流呼啸而至,村民生命财产极易受到威胁。

“十三五”期间,镇坪全面开始天然林保护修复的工作,用了5年时间,将森林覆盖率提升4.81个百分点,进一步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和雨水涵养能力,减少次生灾害发生。

通过努力,悬在镇坪山区人民头顶上的泥沙变得“乖巧”不少。

近几年,镇坪县借助科技力量,建立地灾隐患点排查巡查常态化机制,在122个隐患点进行专业监测,通过后台分析数据,根据核实情况分类制订处置方案。

此次洪灾后,陕西地矿第一地质队第一时间派出专业人员,在镇坪县委指挥下,组成7个地质灾害巡查队,对在册隐患点全天候不间断在线监测,安装专业监测设备,对疑似地灾隐患现场“体检”,摸排暴雨之后新增隐患点。

根据隐患点监测数据信息,预判次生灾害的发生,一旦参数超过限度,系统便自动报警。在组织附近村民紧急撤离的同时,巡查队还可以做专业干预。

8月29日,城关镇文彩村三组附近约1万立方米的泥石流直逼下方房屋,14名村民紧急撤离。9月3日,经调查评估,泥石流物源区域仍堆积约2万立方米的保水软化土体,有随时失稳下滑的趋势,威胁下游安全。正下方是一处百余人的移民安置小区和新建的监狱,如若新一轮暴雨来临,水量已极度饱和的土壤易再度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巡查队时刻保持灾害动态监测,将5万平方米的防水塑料彩条布覆盖所有泥石流区域,截断地表水,应急处置后,巡查队着手专项勘察设计、治理施工,彻底消除灾害隐患。

“在保证群众安全撤离到临时安置点时,不能喊开门拉了人就走,要尽可能满足大家合理的需求,因人施策。”城关镇党委书记杨刚说,人文关怀贯穿镇坪县救援工作的全过程。

群众撤离后,各安置点迅速统计大家需求,及时拿出解决方案。针对家中有地、需要喂猪的,每天固定时间统一接送居民回家喂猪、干活,晚上再送回安置点,直到住建局确认家里房子安全后才能回去。

“洪灾后及时查缺补漏,下次才能做得更好。在镇坪这样水灾频发的地方,每一次‘战斗’的反思,都有助于打赢下一次‘胜仗’。”在镇坪县委书记李平心里,救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比起只注重救灾过程,更重要的是对灾害的预防和对绿水青山的守护。

(《当代陕西》记者  张继民  刘一伟)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