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郭来成,用延安精神点亮家乡致富路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1-07-01 11:40 作者:韩建锋

“没有他当时果断决绝的带领我们发展经济,就没有现在的宝塔区第一经济强村尹家沟村。”

“我们村能有今天,全靠他了。”

“我很崇拜他,村子里一直流传着他的故事,是他的精神让我奋发图强,成为和他一样的村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村民口中的他,就是延安市宝塔区桥沟街道尹家沟村原党委书记郭来成。在郭来成的带领下,尹家沟村抢抓城市大开发的机遇,大干快干,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使得现在的尹家沟女子不愁嫁,后生不愁娶,过上了城里人羡慕的幸福生活。尹家沟村党委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尹家沟村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东郊,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671户,1400余人,过去是方圆百里有名的蔬菜专业村,也是当地的老先进。但事实上,直到1993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仅有800多元,是当时桥沟镇有名的“空壳”村之一。

1994年,为了进一步开阔村子发展思路,宝塔区组织了一批村级党组织书记去外地学习集体经济及三产发展模式等先进经验。郭来成便是其中一员,他学习归来后,很快意识到尹家沟村的区位优势是村子能否走出贫穷困扰的关键。于是便和村干部潜心谋划,利用市郊优势,采取了由基建队垫资建房,用房租还账的办法,在210国道过境公路沿线建起了305间商业房,自此打开了尹家沟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1995年,延安城市大开发,尹家沟村成了开发的主战场,一片片土地被征用,千百万的补偿款返还而来。面对分钱就能成万元户的巨大诱惑,村民们纷纷成群结伙的到郭来成等村干部的家里闹,还有个别不文明的村民到村干部家门口“打火”(陕北家里死人后,在门前烧火的一种旧习俗),甚至上访。但不管怎么闹,以郭来成为首的村“两委”忍辱负重,为全村人的长远利益着想,坚决不让征地款分光吃尽。

在村“两委”的坚持和努力下,尹家沟村终于形成了“依托土地资源优势,紧抓城区开发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的经济发展思路。1997年,投资1300余万元的第一个村办企业——窑洞宾馆竣工,当时一举成为游客住宿、餐饮娱乐和市区会议接待的重要场所,每年为村集体创收70余万元。事实证明,郭来成等人正在带领全村人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1996年至2015年间,尹家沟村通过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统筹谋划,多点推进,先后建成了建材家居、农贸机电、宾馆商铺三大板块14处、22万平方米的集体产业,年收益2761万元,人均突破2万元。

2002年,63岁的郭来成在众人不解的疑惑中正式退休。由于郭来成在村里威信很高,村民们都很尊敬他,村民有事都找他,再苦再难他都想办法解决,村民都希望郭来成继续当书记,再给村民办更大的“家业”。其实不止是村民,还有当时桥沟镇、宝塔区的许多领导都极力挽留,但郭来成说:“我老了,也不能一直霸占着这个位子,现在的尹家沟发展已经上了正轨,机会就留给年轻人吧!”

虽然郭来成退休了,但是村民对他的敬意一点都没少,新任的村“两委”委员张鹏说:“我就是听郭书记的故事长大的,开山炸石、修水利、造农田,他们干的每一件事都是长远发展、脱贫致富的大事。他为人正派,处事公道,大事有原则,小事能善用,大家都很尊他、敬他、拥护他。”

每每听到村民们的评价,郭来成总是笑眯眯的摆摆手说:“那是他们给我老头子面儿嘞,咱也是遇上了好时代,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呀!”

1959年就入了党的郭来成,一直本着“党员干部就是为村民谋福利”的原则做人做事。别人家的孩子都安排出去了,自己的五个子女一个都没有安排,都留在了村上。大开发的时候别人都争着抢着在平地上建房子,只有郭来成不允许自家人建,就住在半山上的老窑洞里。郭来成说:“我是延安人,延安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我时刻用延安精神鞭策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党需要,我这把老骨头随时都能顶得上。”

如今83岁的郭来成,依然精神抖擞,现任村“两委”班子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还会听取他的意见。对于村民来说,是郭来成点燃了尹家沟村发展的灯,照亮了集体发展的路,照亮了全村人民的心,让所有人都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责任编辑:李晓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