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走进红色美丽村庄】刘河湾村:胜利山下焕新颜

来源:陕西网 发布时间:2021-06-16 17:12 作者:袁晨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以一场“切尾巴”战役胜利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后,为了配合红军西征,西北军委供给部将兵工厂由陕西延川县永坪镇迁至吴起县刘河湾村,在这里生产子弹、手榴弹、修理枪械等,成为陕北苏区“工业中心”。

面对高楼林立,霓虹漫舞的现代化新县城,红色古镇昔日的辉煌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历史景象,都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胜利山脚下的刘河湾村,这座80多年前陕北苏区的“工业中心”,迎来了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的又一次历史蜕变。

红色资源下的美丽乡村

2020年,吴起街道与刘河湾村,启动了以“又到吴起镇”为主题的“刘河湾红色小镇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经过半年多紧锣密鼓的实施,今天,一座以上世纪30年代“陕北苏区工业中心”与“七八十年代老县城记忆”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村,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吴起街道刘河湾村按照“四区两址一长廊”的规划版图——“洞藏吴起”民宿区、长征精神感悟区、特色餐饮区、“红色古镇1978”复原景区,以及陕北苏区“工业中心”旧址、塔尔湾赤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两处红色旧址与民俗文化长廊,开始向“吃、住、游、乐、娱”为一体的民俗特色村转变。

刘河湾-红色小镇航拍

刘河湾红色小镇民俗文化村航拍图(吴起当地供图)

“洞藏吴起”以住宿和体验为主,从外面看去是传统古朴的窑洞造型,但走进去却别有洞天。在这里,游客除了能住进地道的陕北民居,还能通过听陕北民歌、艺人说书,赏民间剪纸、刺绣等感受浓厚地道的陕北文化。“红色古镇1978”复原景区是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吴起县城最繁华的一段街景为原型,重新打造了百货公司、人民会场、影剧院等地标建筑。既可以增强旅游吸引力,又能切实丰富村民的生活。

52岁的宗艳琴在百货公司内租了一个货柜,她同时也是吴起陕北巧媳妇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的一员。合作社社内成员52人,间接带动280人通过制作陕北传统的手工艺品增收致富。宗艳琴告诉记者,合作社之前在吴起一共有五家店面,基本都在社区里,但客人不多,更常见的购买方式还是老顾客打电话购买。而百货公司的客人明显要多得多,这里主要售卖枕头、鞋垫、香袋等织绣品,宗艳琴预计一个月能有一两万的销售额。

“这幅剪纸主要表达了贫困户脱贫后的喜悦,这幅三头牛分别代表着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表达着‘三牛’精神。”在宗艳琴隔壁,56岁的郝小芹在货柜前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剪纸作品。

1fdd9929ea13d73f289513fa1181e7f_副本

郝小芹是一名退休教师,从小就喜欢剪纸的她8岁开始便一直跟着自己的外婆学习剪纸技术。2018年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开始专心从事剪纸事业,不仅积极参与到村集体经济的建设中,也一直为想学习剪纸技术的村民义务教学。“在这里,不仅有了销售平台,也能让前来游玩的游客体验剪纸,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我们吴起传统剪纸。”郝小芹说。

吴起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光显介绍,围绕红色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目前整个刘家湾村参与到红色旅游产业链上的村民有187人,有53人参与了就业创业。预计到2022年6月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可带动本村就业创业300人以上。

生态修复下的绿色发展

吴起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农牧过渡地带,长期以来由于人口、牲口、灶口的刚性需求,农民为了繁衍生息,广种薄收,年年倒山种地,漫山放牧。

1997年底,农作物种植面积185万亩,牲畜饲养量49.8万头(条、只),其中散牧羊子达23万多只,人垦畜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全县林草覆盖率仅为19.2%,水土流失面积369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4%,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1.53万吨,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成为当时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因此也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恶性循环。

2d6aaa5e01fc4abbd8b0b585b591c44

退耕还林前后对比照片(吴起当地供图)

改变始于1998年,吴起县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决策,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

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县整体封山禁牧,一次性淘汰当地土种山羊23.8万只,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6万亩,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ea0ed641864a3d0472a33fd62bc89c2_副本

“刘河湾的变化,我是亲眼看到的。从以前的荒山秃岭,到现在树多了,林密了,生态修复了,百姓的生活也更好了。”77岁的老党员蔺润甫说起当地发生的变化,感慨不已。

生态修复所带来的“红利”也日趋凸显。

刘河湾村村民孙军2018年时将家里的6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用于种植果树,平时还在村里担任保洁员,闲暇时打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能到2万元左右,尝到了生活的甜头。

退耕还林期间,刘河湾村以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结合村情实际,成立刘河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建成袖珍苹果园80亩,着力打造观光、采摘为一体的苹果采摘园,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旅游、苹果采摘体验等综合性产业。

“今年正式进入挂果期,市场前景广阔。”刘河湾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源说,“我们现在将果园承包给了个人进行管护,等到收益时,承包人可获取五成收益,剩下五成归村集体所有,今年预计产量能达到25000斤,总收入可达20万元,村集体收入将达到10万元。”

26da7ed82c36aa3bf708c7fc29316e7_副本

刘河湾村绿色发展的实践是吴起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缩影,如今,吴起一方面建设高标准农田,全县实现了人人2亩以上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同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吴起草畜业和林果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成为群众稳定的致富产业,农林牧三业用地比例由1997年的60:34:6调整为目前的5.2:73.9:20.9,已形成了一个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经济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杨春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