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富平县针对流动党员来去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五大难”问题,在拓展阵地、扩大辐射、优化服务、建章立制上狠下功夫,走出了一条流动党员管理的新路子,真正让流动党员有“家”又有“为”。
一、实施“安家工程”,让党员流动不流失。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健全服务体系,确保流动党员有“家”可归。一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在县委组织部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统筹全县流动党员管理,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在16个镇(街道)成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将辖区流动党员以不接转组织关系形式统一管理,解决村(社区)无力管、管不好难题。在283个村(社区)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点,开展政策宣传、关系接转、两地互联等服务。二是开展“组织找党员”活动。利用两个月时间,全县各级党组织“拉网式”排查流动党员,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分别建立工作台账,做到流动党员“四清楚”,即流动对象清楚,流动时间清楚、流动地点清楚、联系方式清楚,确保流动党员全覆盖、不留白。三是分类建立信息台账。按照流入和流出两大类,给所有流动党员建立信息档案,并健全电子文档,4100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管理台账。同时,安排专人实时更新、动态管理,确保流动党员底子清、情况明。
二、搭建“网络平台”,让党员离乡不离党。开发建设“富平县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分级分层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实现党员离乡不离“组织”。一是线上“设课堂”。县委组织部定期推送中央和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党史党建知识和县级重大活动等内容,流动党员通过手机即可掌握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家乡基层党建工作动态。二是网上“建支部”。服务站将流动党员划分为若干网络“党支部”,依托系统收集思想汇报、留言建议,组织开展网上讨论,实现党员与组织的互联互动、共识共动。城关街道全年推送信息700多条,接收党员汇报、留言9500余条。三是系统“设闹钟”。设置预警提醒功能,当党员流动超过三个月未转接组织关系或当月25日仍未交纳党费,系统将发送预警信息。
《富平县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
三、定好“家规家训”,让党员管理不掉队。出台《富平县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科学树“家规”,从严定“家训”,严格流动党员日常管理。一是建立“1+N”帮带机制。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小组长每人联系帮带1—2名流动党员,随时掌握表现,做到知去向、知现状、知思想。二是建立积分管理机制。参照党员积分管理,把流动党员接受学习培训、开展交流讨论以及参与流入地组织生活、志愿服务等表现予以量化积分,结果作为年终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教育警示机制。对于意志不坚、观念淡薄、有损党员形象的流动党员,党支部迅速反应,通过写信、电话、请回、专访等形式进行提醒帮教、批评教育,帮助转化思想、提高认识、端正行为。
佰里康电商平台直播带货
四、注重“搭台唱戏”,让党员自觉“树标杆”。组织搭台、党员唱戏,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让流入党员“有归属”。村(社区)将辖区内外来务工党员编入党支部同步参加组织生活,让党员从“流入”到“融入”,切实增强归属感。同时,组织有志愿服务意愿的流动党员定期为辖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疫情期间,城关街道900余名流入党员主动到小区报到,积极参与值班值守,捐款捐物。二是让流出党员“献良策”。利用春节、中秋等外出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组织开展“心系家乡、共谋发展”等座谈活动,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曹村镇通过在外流动党员“牵线搭桥”已完成今年柿饼预售1000余吨。三是党员返乡“创家业”。实施“引凤还巢”工程,为回乡创业的流动党员提供技术帮扶和创业指导。刘集镇佰里康电商平台,月平均销售额已近300万,成为了党员返乡创业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