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潼关县下辖28村(社区),农村党员2074名。如何强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潼关县近年来亟待破解的课题。潼关县大胆创新,在各镇街建立党校,实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全域覆盖、全面提升,打通党员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条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潼关路径”。
突出“党性”调好味
2019年,潼关县首个镇街党校秦东镇党校挂牌成立,标志着潼关县镇街党校工作正式启动。突出新思想,把“党味”贯彻始终。潼关县镇街党校始终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任务,聚焦主课主业,坚持政治方向,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内容占党校总课时70%以上,推动新思想深入基层。工作中,坚持保障镇街党校有学习场地、有教学设备、有授课教师、有教学课程、有学习计划、有规章制度、有经费保障的“七有”标准,积极打造基础完备、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作用突出的基层党员干部主阵地。
量身定做“配好菜”
农村基层党员职业多样,如何让党员学懂弄通培训内容?党员需要什么,党校就教什么。潼关县改变了党员跑路赶课、老师单向授课的“填鸭式”教学,针对党员干部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差异,分类编班、因人施教,给党员干部带来“对味”的精神食粮。
订单点菜,学以致用。培训前,镇街党校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征求培训对象的意见建议,按照受训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形式和内容。课程设置按照“政治理论+党性锻炼+实用技术”的模式,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基层治理、农业生产现代化、惠民政策等内容,通过党校“配菜”,学员“点菜”,真正为党员送去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实现基层党员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今年以来,潼关县各镇街党校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脱贫攻坚、党员管理等开展各类培训24场次,培训党员1200余人次。
丰富载体“重营养”
通过镇街党校全员轮训,让党员进党校“熔炉”淬炼汲取丰富养料,农村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断提升,党员作用发挥由“虚”变“实”,党员队伍焕发出生机活力。
镇街党校贯彻知行合一、学做结合、党性与技能同步等理念。党员需要农业技术指导,打破场地限制,课堂就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走进党员群众中,深入生产一线现场教学;党员农忙、外出打工没有时间接受教育,打破时间限制,党课搬到农家院落放在农闲时节;党员希望发挥特长,将党员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群众活动,受到群众好评。
镇街党校按照“县级党校、镇街党校、村级流动课堂”的模式构建起三级立体培训网络,由镇(街道)党(工)委主办,党(工)委书记兼任校长主持党校全面工作,设立校务委员会,定期研究办学计划和教学安排,采取外聘县委党员教师、农业技术人才、大学教授等专题授课,内招镇党委班子成员、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等兼任老师现身说法的模式建起党校师资库,培训内容榨干水分分享干货,让党员入脑入心。同时,严格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落实、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实行学员学籍制管理制度,按照群体不同科学设置学分,党员每次学习的考勤、内容、感想等计入学籍档案,年终进行综合登记考核, 结果纳入党员个人民主评议。
建好镇街党校,是潼关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举措,是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有效载体。“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课堂”。镇街党校把思想的种子播撒在基层党员心中,在古城大地上生根发芽。
(供稿:潼关县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