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走进涧池镇五坪村蚕桑养殖合作社,在100余平米的育蚕室,两鬓微白的村支书郭昌和埋头在一排排的蚕架中忙碌着,满屋只听见蚕儿啃叶子的沙沙声,郭支书说:“这是今年最后一批次,刚刚把共育到3眠的蚕分发到户。”
彭角勤门口上挂着“家庭车间”的牌子,他微驼着背,正在给蚕撒桑叶,一眼望去,一楼的几个房间,挨挨挤挤摆满了蚕台。从交谈中得知,60多岁的老两口今年总共喂了9.5张蚕,已经卖了16000多元,估计今年一共能收入近2万元。
据郭支书介绍,该村有农户540户1659人,在册贫困户158户407人,截止2019年底,该村累计脱贫144户38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6%,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3元。全村有耕地2190亩,桑园面积达1020亩,80%家庭都养蚕,修建标准化蚕室1570平方米,推广制作使用省力化蚕台300余套,年养蚕规模达1000余张,产值200余万元,2019年村蚕桑合作社利润达12万元,给社员返利分红7.22万元,带资入社养蚕贫困户年均增收8000余元。该村成为全县“三个一”产业蚕桑生产“一村一品”示范村。
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五坪村的蚕桑产业发展同样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涧池镇人大主席温如康说:“村合作社能有今天的成效,多亏郭支书的坚持。”
五坪村距离集镇20多公里,全村找不到几亩连片平地,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务工,而老人一直有养蚕的历史,郭支书就是其中代表之一,57岁的郭支书有着40多年的养蚕经验,不管市场怎么波动,他自己一直没有间断养蚕。为了互相鼓励,早在1999年,他与十几户养蚕户组成蚕桑协会,2010年,注册成立五坪村蚕桑专业合作社。
郭支书说,养蚕需要劳力,当初为了发动村民加入合作社养蚕,他要求全部村干部白天忙村上工作,晚上到户宣传蚕桑养殖,全村12个生产小组,村干部实行包户制,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政策必须全部宣讲到位,并把村民蚕桑养殖列为村干部工作考核任务,与工资奖金挂钩,部分村干部因此很不满。
“我发动村民都来养蚕,如果挣不了钱,就免不了受大家的抱怨和唾骂,我就发誓,一定要带领大家把蚕养好,养出名堂来。”那个时候,他的压力也很大。做为一名有着几十年养蚕经历的人来说,郭支书最清楚,小蚕是最难养的,前期养殖直接影响着出蚕率、成活率和上架期。
他多次自费到江苏、广西等地学习,把广西“小蚕共育”养殖方式带回来,在村合作社建共育车间5个,年培育饲养小蚕可达200张以上,与农户“家庭车间”相结合。由合作社牵头统一订种、消毒、发种、催青,由共育车间将小蚕找技术熟练的能人集中饲养至三眠再分发到户,蚕农可以接茬养殖。
贫困户刘玉宝对小蚕共育方式十分赞赏:“小蚕共育模式大大提高了养殖产量,缩短了养殖周期,我们把三眠的蚕拿回家养20天就可以上架了,并且共育的蚕上架很整齐,2天全部上完,又可以接下一茬,我和老伴今年养了5茬。”接着他又指着自己大屏的电视机,自豪的说“近几年靠养蚕,我家发生了很大变化,我18年新翻修建房屋,加了一层,花了十几万,这新买的电视机、沙发、冰箱都是我自己靠养蚕挣的钱。去年承包别人家3亩地,新栽了桑树,今年养蚕8.5张,收入1万5千多元,明年我要把我儿子喊回来多喂点蚕。”
为了进一步节省劳动力,郭支书结合自身养蚕经验和外地学习,去年,他还研制了新型可移动省力化蚕台和自动上蔟技术,他自己先用,给村民示范,后在全村推广。
涧池镇扶贫办主任文奇拉拉身边的活动蚕台,介绍道:“这种蚕架底座安装了换向轮,可以随便移动,一个蚕架分为多层,每层上面铺上纱网,等蚕老了再把纱网竖起来,蚕就自动上蔟做茧。这样就免去了很多道需动手操作的麻烦,相同人工可以增加1倍养蚕量。”
62岁的文英平说今年自己一边在村上学校做饭,一边养蚕,省力化蚕台确实好用,老两口带着孙子还养了10张,收入达19000元。”
郭支书憨厚的笑笑:“我一辈子也没干成什么大事,做村干部33年,就想着在退休前能为乡亲们做一点值得纪念的事。”他说现在就想把村上的蚕桑合作社做成、做好,不辜负自己这一辈子栽下的一千多亩桑树。2019年初,借助全县“三个一”产业发展规划,郭支书大胆改制,在合作社设立了技术服务、物资供应、综合利用、小蚕共育和产品加工“五部”,合作社利润按比例分红给社员。
谈起合作社分红,文英平高兴的像个孩子,他说:“去年村上蚕桑合作社一共三次分红,我只入股了100元钱,竟然分红400多元。”
郭支书说:“目前合作社已经达到了栽桑突破1000亩、养蚕突破1000张、人均增收突破1000元的“三个一”目标任务。下一步我计划在桑叶茶、桑叶挂面、桑叶菜等加工制作方面再做一些尝试和探索,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合作社为群众带来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