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佳县:在服务大局中彰显组织担当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9-27 11:10 作者:佳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吕明辉

今年以来,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牢牢把握“统筹、突破、创新、落实”工作基调,聚焦主责主业,持续用力、狠抓落实,组织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为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唱响东方红干部教育品牌。深度整合佳县红色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资源,初步建成东方红干部学院和10个教育实训基地,新建“初心体验馆”,吸引6000余名党员干部来佳接受红色教育。上半年,东方红干部学院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7期、“弘扬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研讨班3期、“四支队伍”专题轮训班5期,培训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570人次、村干部300余人次。

树立鲜明的选用干部导向。大力实施“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三年培养计划”,注重在基层一线考察识别、提拔使用干部。落实脱贫攻坚成效鉴定制度,建立脱贫攻坚优秀后备干部库,134名扶贫一线干部纳入后备库单列管理,重点培养使用。上半年,提拔干部44名,其中扶贫一线干部24名,占比54.5%。提拔和进一步使用“85后”优秀年轻干部38名,其中“90后”干部9名。近几年,全县累计提拔和使用“85后”干部97名,其中“90后”干部13名,形成了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

评选第一批“五面红旗村”。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开展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社会治理“五面红旗村”评选。每获得一面“红旗”,村支部书记报酬标准每月上调500元,其他享受待遇的村干部每人每月上调300元;获得“红旗村”荣誉称号的村,支部书记方可评优,推荐考录公务员;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者,经组织考察可享受同级同类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形成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的机制。“七一”前夕,评选表彰了第一批“五面红旗村”,共评选出25面红旗,涉及16个村。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建立起从县级领导到一般干部的四级全员帮扶责任制,实现了镇有帮扶工作团、村有帮扶责任单位、户有帮扶责任人的全覆盖责任体系。创新开展四支队伍“评星定级”和“钉钉”软件人脸识别签到,全面加强“四支队伍”管理,每季度定期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汇报。全覆盖轮训“四支队伍”,持续推进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强化“四支力量”,加强“四档”建设。开展2轮督战督导,通报表扬11人,诫勉谈话9人,谈话提醒10人,函询6人,树立奖罚并举、激励关爱的鲜明导向。

破除流动党员管理的机制壁垒。着眼佳县流动党员多、且70%以上流入榆林市区的现状,聚焦破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两大难题,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设立佳县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在榆林市区租设办公场所,成立12个党支部,对流入榆林市区的3000余名党员实行网格化管理,跟踪服务,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 “七一”之际,开展在榆流动党员“八个一”系列活动,30名年轻有为的流动党员回乡观摩座谈,激发返乡创业的桑梓情怀,做到“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发挥红枣专家工作站智库作用。立足佳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近年来红枣裂变难题,充分发挥红枣专家工作站的作用,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团队开展红枣精深加工研发和优质培育,聘用3名本土红枣专家,签订责任书,划定“责任田”,深入田间地头试验示范。在沿黄建立18万亩红枣精品示范园,引导能人流转3万亩红枣,实行专家定向指导服务,为破解红枣产业发展难题提供智力支撑。组建农林水牧、实用人才等四支人才服务队,派驻18名专业技术人员常年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和扶贫农场蹲点指导,现场服务。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