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基层调研要贴着“群众需求”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7-21 17:14 作者:贾海霞

善为政者,首重在亲众。基层调研,作为为政者“亲众”的“粘合剂”,“赏善、匡过、救弊、革失”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是我们党坚持的优良作风,也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了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真相。群众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时,调研就是他们表达诉求、发表观点、寄托依靠的平台,也是调研领导干部了解真相、发现真相、解剖真相畅通的渠道、敞开的窗口。这既像是一个“解压阀”,又像是一个“晴雨表”,领导干部在这里可以了解民意这种更原始的海量的信息。因此,要想不断提升调研的水平和履职的成效,提升群众的点赞率,就需要珍视、重视、正视基层人民的“衷肠”,要贴着群众需求。

贴着群众需求,就要“勤身”,甘做群众的“好事之徒”。“不做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早在1931年作出的这一著名论断堪称妇孺皆知,其实它还有下半句“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增强调研实效,就要要多做“好事之徒”,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实践交流,既要到“房前”,又要到“后院”,还要到“田间地头”,要到那些落后的地方,到矛盾突出、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到工作进展缓慢、迟迟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俯下身子,敢于直面“深层”、承认问题、接受矛盾,才能听到真话、看到真相、摸到真情,才能有勇气最终解决问题。

贴着群众需求,就要“意众”,善识群众的“忧苦切念”。实践证明,对群众的心思悬念,如果能从多角度做充分的钻研和了解,做好准备扑下身子,找好方向钻进问题,调研结果的价值增量就能不断加大。有时候,群众说点情绪化、过激、抱怨的话,虽为逆耳,但是对调研的判断还是有用的。因此,在调查这个环节上,不妨多把把功夫下在百姓家的油盐酱醋、酸甜苦辣、窝火憋气上,要练就一番“读心术”对群众的心思多一些“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耐心,少一些“刚撒几把米,就想拾鸡蛋”的急躁;多一些“解剖麻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较真,少一些“走马观花”“走过路过算调研过”的应付;多作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踩实脚下的“泥土”,练就识“泥香”的本领,才能到解决群众“心结”的有效办法。

贴着群众需求,就要“回应”,真做群众的“主心骨”。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调研中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也许只是万分之一,管不过来那么多,但是,如果知悉了还置身事外,就没尽到责任。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过程中,要秉承深、细、严、实的精神,知根知底地去为他们说话办事,对调研中基层干部群众反映集中的矛盾问题,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回避、不掩盖,切实摸清弄透,能解决的尽量帮助解决,能纠正的尽量帮助纠正,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解释工作,群众一个希望和“回音儿”,这样既能为有效抓落实打下基础,又能真正让基层群众感受到调研的“真心实意”,让人民与党和政府相知相融、同心同德。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所说:“群众心里盼的,就是我要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强化担当意识,扛起为民责任,镌刻民情至上,抱定“调查研究促发展”的宗旨,坚守“为民穷尽稻粱谋”的信念,切实摒弃“不需要、不真要、不想要”的想法和做法,以实干立身创业成事,做到“身子沉得住、步子下得去、责任扛得起、群众信得过”,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做推动基层事业发展、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的促进者和执行者。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