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是中央立足抓基层、打基础,推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西安市先后选派2000余名第一书记奔赴农村脱贫一线,肩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使命与重担。他们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立规矩,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们跑资金谋项目、抓发展兴产业,推动了扶贫项目的落地和实施;他们为群众办实事、想办法解难题,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认可和欢迎。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扶贫“第一书记”,了解他们的扶贫故事。
秦岭山下党旗红
西安市委组织部驻鄠邑区石井镇栗峪口村第一书记赵轩,始终牢记组织重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全力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走出一条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之路。
建强基层组织
打造火车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工作中,赵轩始终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针对栗峪口村大规模合并带来的复杂情况,以交心交流促融合、组织生活规范化促融合、完善阵地促融合的三步走工作计划实现班子大融合。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调研后,赵轩及时向党支部、党员大会学习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指示,结合贯彻落实集体酝酿“1234”发展思路,2020年共同争取旅游、农业、水利等部门资金835万大力发展村集体产业,让党支部一班人矛盾更少了、心更齐了、事情更好办了。
挖掘红色历史
激发内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赵轩同志牵头挖掘本村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过境这一红色本土资源优势,筹资建成“红军长征过境陈列馆”。通过村支部书记讲党课、第一书记讲革命史、老党员讲村史等,对全村300余名党员群众代表进行轮训,并吸引市委党校培训班在内的5000名余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充分发挥理论学习新阵地、党性教育新平台、扶智扶志新载体作用。协助老党员王志道讲村史《三代书记的不变初心》被多家中省媒体刊发。同时,在各职能部门支持下,协调2000余万元完善村子道路硬化、污水处理、滴灌建设等基础设施,为后期发展以红色教育基地为龙头的乡村旅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先后牵头组织“萌动春天,嗨玩乡村”系列亲子乡村旅游等十余场活动,吸引来村旅游近万人次,带动了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彻底改变栗峪口村面貌。
发挥党员作用
勇当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作中,赵轩同志始终让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的绿色经济成为栗峪口村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新路径,全力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实现果品类经济作物成为全村致富主产业。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牵头产业发展,特别是由村书记、葡萄种植大户王利军牵头组织葡萄销售,采取果树认领、爱心预售、明星代言、进园采摘、电商直销、社区直销等形式,为贫困户帮助销售葡萄24000余斤,为滞销户帮助销售葡萄40余万斤,为集体合作社盈利六万多元,让产业和集体经济活了起来,初步叫响栗峪口葡萄这一精品农产品品牌。同时,由青年党员肖河管理红色教育基地,由入党积极分子刘大为管理农耕研学基地等,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帮助村民树立了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