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鱼河峁镇冯茶庄村位于榆林市城区东南28公里处,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现有人口367户1126人,党员49人,总土地面积13562亩。近年来,冯茶村党支部紧紧围绕榆阳区委确定的“大美榆阳、党建领航”主题和“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自觉适应新要求,抢抓利农好政策机遇,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发展思路,抓村庄建设,抓产业培育,抓文明建设,干了一批实事、硬事,村庄实现跨越式发展,被榆阳区委评委优秀党支部。在党支部飘扬的“党旗”下,群众生活日胜一日。
凝聚合力强化队伍建设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2014年起刘继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为这个“空心村”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群众有了“主心骨”。刘继斌上任后,先抓支部建设,再抓党员教育,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三会一课”为载体,积极组织党员学习,加强党员党性教育,补足精神之钙。
“有困难党员上,有利益群众享——这是我们村新一届党支部践行的服务理念。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在去年实施产权制度上,全村党员干部走在最前面,率先同意并最先实施,让大家真正看到了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该村原党支部书记蒋满亮说。
该村以创建“五星级党支部”为契机,加强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持开展“三个一”活动,“有问题书记先解决,有困难党员先上阵”,一支思想成熟、能力过硬的队伍逐渐成形。同时注重阵地建设,整修村委会办公场所,配齐办公设施,制定了一系列上墙制度,为村庄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化基础 厚植产业发展
冯茶庄村因地处偏远,2014年以前,在村居住人口较少,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对较低,无法吸引外出打工和致富人才返乡创业。新的党支部班子从基础做起,从无到有,“水电路”综合治理,实现整村推进。几年时间,冯茶庄村以合作社种植的中草药,逐渐释放出了新的经济能量,使其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2017年底该村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建章立制,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党支部切实担负起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党员带头产改,带头认领任务,带头让利群众。全村共界定1215名股民,在总共2247股中:人股1215股、地股987股、资金股45股。产改之后,党支部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以种植户50%+村民25%+合作社20%+贫困5%全股联赢的办法,集中精力打造一村一品。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成立渔飞乡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向外推销本地土特产,拓展农产品销路。精心打造特色农业中药材种植的发展方向,广泛动员群众,全力推进,现全村黄芪种植1200亩、山药种植60亩、款冬花120亩,预计两年内,黄芪种植面积将发展至2000亩。同时,与陕西中药材影片厂达成订单协议。
“我们村地处山区,山地多、水地少,气候好、无污染,是中药材种植的理想场所,也是今后山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刘继斌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变当前农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要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咬定青山,在九分山地上做药业兴农的大文章。
文明驱动 提升支部综合治理
党支部坚持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既要做大做强村集体产业,也要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村风民风。该村通过实施旧居改造、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大行动”,聚焦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集中力量,开展整治活动,群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提升。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系列评选活动,共评选出“文明家庭”5户、“好媳妇”5户、“好公婆”5户。建设农家书屋,为村民学习充电创造条件,春节组织秧歌队等文艺活动,丰富村民文化活动。建立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杜绝了不良习气,村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该村村民蒋志斌2019年4月1日承包了村里专业合作社的养鹅项目。村党支部书记刘继斌说:“他原来有过养鸡的丰富经验,所以村党支部和村民一致认为,蒋志斌可以为村民发家致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蒋志斌不负众望,将养鹅项目做得风生水起,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入四万多元,有效增加了合作社的经济收入,凸显了带头引领作用。
“我们村在新一届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风文明、社会和谐、凡事都要上会讨论,实行民主决策,积极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把村上的资源充分利用,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村民蒋志斌这样评价该村党支部。
“冯茶庄党支部经过几年的努力,明确了村庄的发展方向,激发了发展活力,形成了发展雏形。今后,党支部将保持作风,持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乘着党对农村好政策的东风,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带领村民书写新时代的荣光。”刘继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