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让鲜红的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武功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来源:咸阳日报 发布时间:2020-05-07 10:51 作者:何伟刚 何海鹏

四月的后稷故里,排成行的猕猴桃树吐翠纳绿,干净整洁的标准化圈舍中牛羊成群,设施大棚里普罗旺斯水果西红柿挂满枝头,忙碌的农人们正在收获希望……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县域面积397.8平方公里,47.2万人,辖7镇1办183个行政村6个城市社区。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7个12807户49520人。截至目前,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人口11811户47523人。

近年来,武功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选好干部,提供脱贫攻坚支撑

孙涛,是县医院派驻到大庄镇南立节村的“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发挥行业优势,关注群众健康,开展免费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上门送药、组织健康讲座………是他驻村的“规定动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大年初二便返回村上,积极协调消毒物资,组织党员干部摸排、登记,全面消杀,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健康卫士”。

韩俊海,是县委编办派驻苏坊镇苏坊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争取扶贫项目支持,水泥硬化村间道路1500米,新修生产路、排水渠2000余米,疏通街道4条,实施危房改造5户;落实标准化猪舍3栋,预计存栏300头,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热心为民服务,化解矛盾纠纷18起;逐户落实脱贫举措,圆满完成了年度脱贫任务。2019年被组织提拔为县事业登记管理局副局长。

“我们就是要把优秀干部放在脱贫攻坚一线摔打锤炼,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增长才干,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保证完成脱贫攻坚重大任务。”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高锋说。

武功县目前共选派科级干部和后备人才252人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每村每年落实2万元工作经费,为驻村人员统一办理了团体意外伤害保险,进行了体检,解除了后顾之忧,保证驻村干部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全县表彰陈民康等36名优秀“第一书记”、40名驻村工作队员、15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刘维晓、伊唐波被评为咸阳市第二届“最美扶贫干部”,宁劲涛、董向军等人荣获省市级“优秀第一书记”称号。运用“三项机制”,提拔重用49人,极大地激发了扶贫干部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建强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以前我们村由于村干部之间互相猜疑,内讧严重,各项工作严重滞后。2019年,县上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开展了整顿工作。

现在,班子团结、干事创业热情高。这不,去年就发展了12个大棚种植蔬菜,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收益,也有钱为群众办事了,工作也好开展多了,群众也满意。”金城村党支部书记张明辉说。

去年以来,武功县委在22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顿工作中,全面推行制订一套方案,确定一名县委常委包抓,派驻一个工作组,组建一个督导组,实行每月一通报,完善一套体制机制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县委常委包抓,工作队驻村整顿,结果联评验收,全面提升了村级党组织整体建设水平。同时,强化问题村干部清理,先后审查村“两委”干部、后备人才、监委会干部、村民小组长3910人,撤换问题村干部72人;全县183个行政村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进一步强化了村级党组织领导作用。注重把优秀党员纳入村“两委”班子或后备干部中进行培养锻炼。一批懂经济、会管理、威信高的党员干部进入村级班子,村级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

改善设施,完善阵地服务功能

“我们村以前没有专门办公地点,村干部办公就在村党支部书记家中。2017年,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们紧抓机遇,主动作为,采取“财政投一点,项目给一点,经费挤一点,社会筹一点”的方式,投入资金70万元对董辛村小学进行了改建。建成集党员活动、干部办公、卫生医疗、幸福院、淘宝等为一体,占地5.5亩的活动场所,方便了干部办公、群众办事,丰富了文化生活,密切了干群关系。”村党支部副书记辛抗锁深有感触地说。

近三年来,武功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党建工作,持续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做到组织领导、资金保障、点评考核“三个到位”,先后高标准新建河道社区青口村、小村镇烧台村、南仁社区凹里村、普集街道办半个城村等阵地22个,改扩建苏坊镇铁陈村、小村镇金铁寨村、水渠村等阵地67个,创建省、市级示范村36个。同步完成135个村的“党徽点亮”工作。投资60万余元,将全县105个站点电视机全部更换为55寸高清电视,全县183个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均达到高清播放标准,新建远教大屏10个。坚持“六进阵地”,打造“七个中心”,充分发挥阵地服务群众、技术培训、促进发展作用。

三送三帮,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朱联社,现年48岁,武功县长宁镇岗子村村民。因打工摔伤致贫,长宁镇政府将其一家6口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第一书记董向军及该村老支书谭志辉主动帮扶,让出自家土地作为圈舍,联系技术人员指导,鼓励朱联社发展肉鸡养殖。目前,朱联社养鸡年销售额达11万元以上。脱贫事迹被咸阳日报、陕西网等媒体刊登。

薛佳宇,男,24岁,武功县武功镇凉马村人,11岁时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导致的肌肉萎缩”,生活难以自理。县残联驻村第一书记王鹏社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帮他办起了淘宝店和爱心便民连锁超市,最高日销售额3万元,不但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而且还能帮助群众网上销售农村土特产。陕西快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聘其为授课教师,对“青桃云客”电商扶贫培训班学员开展培训,每月发放1700元工资,实现了人生华丽转身。其事迹被中省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孙书记,我要退出贫困户!”咸阳市武功县游凤镇张尧村村委会办公室内,曾经出了名的贫困户黄朵朵再三说道:“我现在有工作、有收入,欢欢也挣工资了,我日子慢慢好了,不想再拖累国家了。”

1973年出生的黄朵朵,22岁嫁到了武功县游凤镇张尧村,育有一儿一女。2011年底,丈夫张某意外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双腿截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2014年3月,黄朵朵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干部为她提供了保洁员的工作岗位,又联系了一家饭店从事洗碗工作,让她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2018年,在村支部书记孙涛的帮扶下,黄朵朵又种植了三亩花椒,由村合作社统一指导作物,集中统一销售,仅此一项年增收7000余元,成功甩掉了穷帽子。

对一些脱贫信心不足的贫困残疾人,武功县通过思想动员、心理疏导,催生他们鼓起脱贫勇气,因人施策帮助39名贫困残疾人开设淘宝网店、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扶贫项目,带动他们走上了脱贫之路。特别是对个别“不想动、只想要、单等扶”的“懒汉”,给予重点说服帮教,运用“扶志六法”“一约四会”,采取典型激励、先进感化以及爱心超市、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等多种方式,举办“道德讲堂”151场次,参与3839人次,围绕激发内生动力精选近20个节目,开展了“扶贫扶志、文化同行”巡演活动,实行“红黑榜”,先后张榜公布125人次,全县18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爱心超市”,并实行积分制鼓励,采用身边人、身边事,脱贫榜样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开展“帮扶故事、扶贫故事”宣讲活动,不断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确保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搭建平台,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武功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小村大蒜、倪家锅盔、北韩麻花、南可土织布驰名中外……”4月29日下午,武功县县长林梅走进“陕货淘宝直播购物节”陕西直播专场,化身“主播”为武功优质农产品代言,直播一小时售出农产品4200多件。

这是武功发展集体经济,搭建“四个平台”中的产品销售平台的缩影。

“我们村与斜阳谷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养殖肉鹅,多亏了县委组织部帮我们联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刘小林教授,建起了专家工作站,解决了技术难题,保障了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张堡村党支部书记蒋梦远感激地说。

为了充分发挥县委牵头抓总作用,保障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武功县搭建了资源整合平台,整合中省市安排的财政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资源88个,统一安排,集中使用,放大资源效应;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姻,建立猕猴桃种植、奶山羊、肉鹅养殖等专家工作站5个,聘用技术员76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168场次;搭建产品销售平台,突出电商优势,建起特色农产品信息数据库,形成了电商代销为主、村淘直销为辅、自产自销补充的三级营销体系,2019年电商企业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近亿元;搭建金融支持平台,用好省财政扶持资金,县财政拨付补助资金1455万元,引导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简化程序、增加数量,提供优惠,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强化了顶层设计,创设了良好氛围。

探索模式,提供发展借鉴经验

代家社区小王村位于武功与乾县交界处,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群众增收缓慢,是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村党支部一班人穷则思变,在市卫健委派驻小王村第一书记刘维晓的帮助下,挖掘本村干部杨爱国曾在职业技术学校带裁剪课、并在南方有服装加工经历的能人资源,与市卫健委有效对接,以省级产业扶持50万元和贫困村产业扶持15万元资金为主,成立了武功县美源制衣服饰有限公司,主要承接床上用品、服装代加工等业务,解决剩余劳动力40名,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自主发展之路。

游凤镇高岸村在支部前期带动种植1100余亩花椒的基础上,着眼提升花椒品质,增加集体、群众收入,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及管理体系,建成200㎡花椒烘干房,收取花椒烘干费,盛果期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走出了一条为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的增收之路。

……

武功县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因村施策,因势利导,多点发力,全面推进,探索出了自主发展、联合经营、配套服务、产业带动、参股分红、服务创收、资产租赁、资源承包八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闯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功模式”,为全面推进提供了借鉴。截至目前,推行“支部+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农户)”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公司2家、猕猴桃合作社92家、奶山羊基地65个,吸纳贫困户入股300余万元、务工就业1200余人,形成了“党建引领,全面开花”产业扶贫新格局,为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提升了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也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互融共促、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春天蕴含生命的律动,涌动发展的热潮!在鲜艳党旗引领下,武功县正在以真抓实干精神,走出脱贫攻坚铿锵步伐,迈向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