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洋县:红色引擎激活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4-27 09:16 作者: 刘伟伟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需要,是新时代赋予党建组织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村集体经济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振兴、农民增收和乡村治理。近年来,该县把党建引领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红色引擎和根本保障,抓基层打基础,建机制聚合力,搭载体激活力,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一、实施“三大工程”,筑牢驱动发展“红色引擎”

坚持“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理念,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一是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配强发展“主心骨”。创新选拔培养机制,拓宽人选来源渠道,采取镇办机关选派、跨村选任等方式配强带头人,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大户、退役复员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群体中选任村党组织书记135名。围绕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协会)运营管理等重点内容,选派200余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赴江苏省如皋市观摩交流,开阔思路眼界、增长知识才干。二是实施“雏雁培养”工程,蓄足发展后劲。出台鼓励支持优秀人才返乡下乡领办集体经济组织和参与村级后备力量建设《实施意见》,强化村级后备力量储备,注重选拔懂农业、懂经济、会经营的优秀年轻干部,采取重点培养、跟踪培养、定岗定向培养等方式,动态储备后备力量1100余名,不断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形成经验与激情优化搭配,知识互补、性格相容的领导班子,提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实施“星火燎原”工程,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建立党员、实用人才“双向进入”机制,把党员培养成实用人才、把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先后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532名,发展优秀年轻党员185名,开展农村党员家庭户“亮身份守初心担使命展作为”活动,教育引导11268余户党员家庭户“亮身份展作为”,带头发展经济,让“星星之火”把农村发展越燎越旺。

二、建立“四联机制”,构建合作共赢合新格局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把群众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取暖发展。一是组织牵线“联心”。采取“支部+股份合作社+N+党员干部+贫困户”模式,以村为单位,通过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组织、经济组织等,把群众有效组织、动员起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充分利用村级互助资金协会这个农村“小银行”,解决发展集体经济无组织、无平台、无资金等问题,让群众有盼头、有奔头。二是整合资源“联产”。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清产核资,在产权清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把沉睡的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盘活”起来,把群众的“荒山、荒地、荒滩”等资源整合利用起来,实行产业规模化经营,龙亭镇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加大山水田园景观、特色农产品等开发力度,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带动周边村梨果业、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快速发展道路。三是品牌战略“联业”。以“洋县有机特区”建设为契机,围绕“食补国宝·洋县黑米”公用品牌,依托米、果、药、菌、畜等五大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辖区零散小微企业、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等抱团发展,推动有机产业、乡村旅游由穿点成线,形成了山区中药材、丘陵果业种植、平川有机黑米等5大特色产业示范带,“有机”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不断放大。四是深度融合“联股”。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为抓手,“远学赵家峁,近学朱鹮湖”,积极探索股份制合作社经营管理新模式和多元化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把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与农民利益有效联结起来,推进资源、信息、技术、市场等共建共享,探索推行村级财务第三方管理新模式,推进村级财务管理民主化、精细化,构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长效机制。

三、搭建“三大载体”,激活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发展集体经济找准有效载体和抓手是关键。一是推进大党委建设,凝聚发展合力。该县按照“组织搭台、企业唱戏、抱团发展、群众增收”的思路,打破行政地域区划界限,整合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产业大户优势资源,成立以洋县黑米、有机梨果、食用菌为主的3个产业联合大党委,在88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上,建立“产业链党支部”,有效发挥发挥组织牵线搭桥作用,助推集体经济“破冰”前行。二是实行村企共建,推进产业融合。推进“5115”产业脱贫工程,引导志建药业、芋兴魔芋、乐康农业、永辉农业等55家涉农企业,以“企业+支部+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大力推进订单农业,由村党支部牵头协调,企业统一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等,帮助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同时企业按照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构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搭建智力支撑平台,放大人才发展效应。积极搭建“基础提升、人才下乡、人才引进”等平台,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管理等机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在18个镇办设立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党支部,遴选挂职科技扶贫副镇长16名,组建6大涉农服务团,开展技术服务9200余户次,建立人才合作项目23个,建成校地合作基地5个、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个、省市县级专家工作站19个,其中陕西志建药业带动77个村群众发展银杏产业1.2万亩,不断巩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