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加强移民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柞水创新推行“三四五”举措,不断提升党建引领移民小区治理水平,真正使党建工作更好地融入搬迁、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一、“三建”强基础,确保“稳得住”
党支部建在小区。凡是搬迁户在1000户左右,有3名以上固定居住半年以上正式党员的,经上级批准,可建立社区,单独组建社区党支部,成立两委班子。下梁镇嘉安社区移民点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凡移民搬迁安置点居住户在300-1000户,有3名以上固定居住半年以上正式党员的,条件成熟的均应配备小区物业管理机构,以小区为单位成立党支部,乾佑街道办的亿昇、阳光、浩越小区均建立了小区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党小组建在网格。针对居住户在300户以下,无物业管理、居住达不到半年以上且不够3名正式党员、没有实行封闭管理的移民小区,由村(社区)党组织负责,按照网格设置,就近挂靠所在村(社区)管理,设立村民(居民)小组,建立党小组,党小组组长由村(社区)党支部委员或村民(居民)小组长兼任。全县共成立15个移民小区党小组。
党员中心户建在楼栋。从楼宇(单元)住户中,推选1-3名威望高、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的党员担任“党员中心户长”,负责联系本楼(单元)党员群众,组建“党员中心户长抓总,楼长牵头、居民协同”的防控治理队伍,建立“一楼一册”台账,落实“一栋一群”管理,当好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监督员,实现每个楼栋“有人管”,搬迁居民“稳得住”。
二、“四好”强举措,确保“能致富”
建好阵地,健全服务功能。凡是建立党支部的社区和小区,均应按照“一室多用、便民利民”的原则,在社区和小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根据条件,设置“一站式”办事大厅和相应的群团、物业、社保、老年等服务机构,实现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资源共享。规范支部运行机制,提倡开放式组织生活,鼓励结对共建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共过“主题党日”、开展志愿服务,协商解决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确保社区和小区党建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地议事、有责问事”。
选好班子,强化支部引领。多方位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和党小组组长,有规范物业管理的社区,从物业公司管理负责人、业主委员会中选择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有群众威望的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配好配强“两委”成员,健全监督管理、任期承诺、考核激励等机制,注重从搬迁群众中发现培养后备力量,积极发展党员,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移民搬迁安置点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做好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易地搬迁安置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提供合作医疗报销、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扶贫救济救助等事项“一站式服务”,无物业管理的小区党组织注重党员培养,动员各网格员随时随地了解群众需求和困难,将网上预约、志愿服务、红色代跑、上门服务等便民服务,精准投送到千家万户,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搬迁入住党员主动亮出党员身份,积极配合小区党组织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纽带桥梁,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组织温暖”。
发展好产业,增加居民收入。充分发挥党组织联络服务作用,建立劳务合作组织,为小区群众提供岗位信息、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鼓励就近就业,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对能够自主创业的移民搬迁群众,给予政策扶持、创业援助、扩大就业;注重推进产业发展,由党支部牵头,农业、人社等相关部门配合指导,成立社区工厂,带动群众灵活就业、增收致富,让搬迁群众“能致富”。
三、“五长”强责任,确保“善治理”
围绕“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内住户、人口、单位基本情况收集登记,小区居民群众与社区信息沟通、情况通报、矛盾调处、社会稳定维护”等职责,以楼栋为基础,在移民小区推行“小区片长—小区长—党员中心户长—楼(单元)长—片区警长”五长责任制,小区片长由村(社区)两委成员担任,承担着整个移民安置点的联系、协调、主管职责;小区长(村民小组长)负责本小区和安置点具体管理事务,担任承上启下、治理服务的职责;党员中心户长联系5-10名楼长,分片包抓,网格把控,掌管百家杂事;楼长负责本楼栋政策宣讲、文明新风引导、矛盾调解、民事代办服务等工作;为每个小区配备2-3名小区警长,负责信息收集、人口管理、服务群众,积极组织义务巡逻队,开展治安协防、巡逻宣传等工作,最终实现“小区有网格,网格有长管;网在小区建,长在格中管”,同心同力加强移民小区治理,最终实现了移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善治理”的良好局面。
(供稿:柞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