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40箱蜂源就是一罐罐色泽清透、口感绵滑的秦仓口牌百花蜜的‘发源地’”。记者放眼望去,看到成群结队的蜜蜂簇拥在蜂箱周围,“就今年一年,产蜜2000余斤,利润可达7万余元。”说到这里,秦峪村“帮村书记”杨钰鹏开心得笑了。
谈起这喜人的成绩,还得追溯到2017年9月。
为全力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促城乡基层治理,华阴市出台了四支队伍管理办法,推选了46名帮村书记到贫困村任职,今年以来,还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班子建强了,队伍壮大了,农村党组织领导改革发展能力稳步提高,党员队伍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今年64岁的耿立龙,是陕西省华阴市孟塬镇秦峪村一名养了23年蜜蜂的老蜂农。他介绍,秦峪村紧接秦岭,光照充足,野山杏花、野山枣花、金银花、蒲公英花、连翘花、红参花、洋槐花、茱萸花、油菜花等28余种花源满山遍野,蜜粉源资源丰富,取蜜条件得天独厚。但由于个人土法养蜂,养殖规模较小,品质标准不统一、资金匮乏,质量品牌缺少保障,导致蜂蜜销路并不畅通,他的日子自然也过得紧巴巴。
资源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实践证明,依靠个人发掘资源“单打独斗”的方法行不通,只有依托集体利用优势“抱团发展”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据此,村支部书记、村级集体经济负责人王宗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率先提议村党支部成立养蜂协会,主打“技术牌”,将有经验、有技术、有想法的乡土种植人才吸纳到养蜂协会,并主动联系农技服务站送来“及时雨”,派驻精通保种、扩繁、增量、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各流程的技术专家,全程提供稳定的技术指导,带领群众发展百花蜜养蜂产业,彻底把秦峪优势的“家底”摸清,把人无我有的“功夫”做足。
“遮阴、通风、避雨是维持蜂蜜色泽、口感、香味、浓度的三个必备要素,特别是在夏天,要格外注意。”走进储存蜂蜜的窑洞仓库,指导员王宗昌正在给农户指导如何实现蜂蜜的高质量存储。“经过专业化的技术指导,蜂箱的产量越来越高,质量也越来越好了。以前我每年纯收入1万元,今年翻了一倍,已经达到2万元了。”蜂农张永锋在给记者介绍时露着满眼欢喜。
软实力有了,硬实力也得跟上。帮村书记和“四支队伍”从提高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平出发,积极争取包联单位帮扶资金和市、镇两级扶持资金71万元,完成了养殖场地规范化建设、采购机械化生产设备、管护设施增设等各项工作,真正为秦仓口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了“生产加速度”。
秦峪村的集体产业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涉及蜜蜂养殖产业,还扩大到柿子酿醋产业、软籽石榴栽植、花椒种植等产业中,真正走出了一条“强优势、提技术、广培育”的路子。新的技术、新的标准、新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秦峪村集体产业的形态和质量,激发了乡村的发展活力,让肥沃的农村土地绽放出了发展的新芽。目前,已通过产业成功带动42户156人加入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实现贫困户带动全覆盖。
产业火不火,带富成效好不好,“销量”最有发言权。为推动产销对接,秦峪村通过“支部+”联合,与华山镇党委活动共建、平台共用、资源共享,依托华阴市蒲公英一村一品展销公司及其电商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广开销售渠道,将秦仓口牌百花蜜、秦仓口牌柿子醋两种特色产品对外销售。截止目前,销售量共计500余件,销售额达到5万余元。秦峪村搭着“党建联合体”的“东风”,让优质的销售资源实现了共享,真正把党支部变成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心骨”,让党建优势变成了凝聚发展的“活力源”。
“帮村书记”杨钰鹏还向记者介绍,下一步,村党支部将以精品农业为导向,做大产业,做强品牌,进一步发挥“党建联合体”作用,通过市场调查和培育,将销售关口前移,借助“互联网+”构建起精准的特色产业销售体系。
秦峪村,是村党支部引领下,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活样本,也是党建联合模式推动资源共享的一个缩影。华山镇蒲公英产业,孟塬镇菊花产业、花椒产业,华西镇红提葡萄、圣女果产业,岳庙街道贡莲产业等,也正通过“党建联合体”与众义达、蒲公英展销公司等电商平台完美融合,为更多当地特色产品打开销路,推动“一村一品”的华阴印象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