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他和自家人一样亲”

——记石泉县纪委监委驻奎星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吴昌权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6-19 11:36 作者:董渺 叱骁峰 孟立平

2.jpg

吴昌权为石泉县奎星村养牛场的小牛犊喂营养液。 记者 董渺摄

“牛场效益好,今年的青储玉米要扩大种植面积。”5月1日,石泉县奎星村已脱贫的吴大军一边收割油菜,一边盘算着下一茬的青储玉米种植面积。去年,仅玉米秸秆卖给养牛场就“捡”了3213元,既增收又环保。吴大军所说的养牛场,就是该村扶贫驻村工作队组织贫困户贷款入股帮建的“百头肉牛养殖场”。

养牛场从办起来到有起色,石泉县纪委常委、县监委委员吴昌权的身影总是冲在最前面:养牛场忙不过来,他顶着烈日,和村民一起割牛草、铲牛粪,双手磨出了泡;为了抢救生病的母牛,他冒着大雪独自开车翻山越岭去买药,不慎滑进山沟……在奎星村扶贫的3年多时间里,吴昌权变成了地道的奎星人,为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忙碌着。

“路一通啥都通,贫困户脱贫有希望了!”                   

奎星村距县城40多公里,中间还有汉江阻隔,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诸多原因,全村292户919人中,贫困户多达100户284人。2015年年底,在成为奎星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的第二天,吴昌权就带着铺盖被褥、锅碗瓢盆住进了村里,逐户走访。

娃娃们早上五点多就要摸黑起床,拿着手电筒翻山过河去上学,一个来回两个多小时;村民生病了全靠扛,实在扛不过去,只能绑在椅子或门板上抬出去找医生;化肥要用背篓一袋一袋地往地里背,没有劳力的村民只能望山兴叹;村民自发开挖三尺宽的一截路,雨水冲刷后多处垮塌……走访中,吴昌权发现山路难行让村民吃尽了苦头。

白天爬山下沟查看地形,晚上挨家挨户做动员,在吴昌权的不懈努力下,很多村民义务加入修路队伍。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建成了一条3公里长的通组公路。

3年来,奎星村新建通组水泥路4条7公里、便民桥1座、产业路2公里,拓展了1公里6.5米宽的通村路。解决了山路难行的问题,村民们对脱贫致富更有信心了。

“路一通啥都通,贫困户脱贫有希望了!”奎星村村委会主任黄德银高兴地说。六组曾经的贫困户孙绍员对此感受颇深。公路没修通之前,干什么都不方便,只能外出打零工,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路修好之后,化肥、饲料等农用物资可以直接拉到家门口。在吴昌权的帮扶下,孙绍员盖起了标准化猪圈和鸡舍,种植了9亩特色果园和2亩桑园,去年顺利脱贫。像孙绍员这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农户已达50余户。

“不仅要让贫困户脱贫,还得把荒山变成‘花果山’。”           

如何帮助村民精准脱贫、稳定致富,一直是吴昌权思考的问题。在村里走访时,他发现村里有养牛的基础,于是在村民大会上提出,以贫困户为主体建立良种牛养殖场。

“万一亏了怎么办?”“牛病了怎么办?”“卖不出去怎么办?”一些贫困户担心风险大,不愿意贷款入股。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吴昌权开着私家车,拉着几名村干部到外地考察肉牛养殖项目,饿了就吃碗泡面,累了就找最便宜的旅馆……两个月后,39户贫困户相继入股养牛场。

随后,90头西门塔尔肉牛几经辗转,终于运到了养牛场。其间,3头牛因“运输热”死亡,还有很多牛的情况不容乐观。吴昌权赶紧联系县畜牧中心的兽医给牛看病,并多次往返县城买药送药,让这些牛度过了最难熬的风险期。养牛场资金紧张,牛饲料快没了,工人也等着发工资……在运营前期,各种各样的困难接踵而至,吴昌权一一想办法解决。就这样,养牛场慢慢办了起来,吴昌权的头发却也白了不少。

在多方帮助和大家的努力下,2018年1月,养牛场的第一批育肥牛即将出栏。为确保效益最大化,吴昌权和入股的贫困户决定把牛拉到长沙的活牛市场去卖。2月4日,19头育肥牛成功装车。次日,正值石泉县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吴昌权需要参加选举和相关会议,不能前往。他就动员妻子赶往长沙,帮助一起卖牛。最终这批牛顺利卖出了27万元的好价钱。

在吴昌权的努力下,奎星村养牛场一点点发展起来,成为入股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现在,养牛场长期聘用贫困户5名,阶段性用工500余人次,年支付各类工资和草料款2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200人以上。养牛场被评为市级贫困残疾人帮扶基地和县级贫困劳动力就业基地。

“不仅要让贫困户脱贫,还得把荒山变成‘花果山’。”吴昌权介绍,奎星村有耕地1300余亩,但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严重。为此,他深入研究土地流转、产业奖补等政策,组织40多户贫困户盘活连片荒地,栽种了832亩的核桃、雪李、拐枣等,原先的荒地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良田。

“吴队长是个热心肠的人,总是为大家着想!”                

虽然驻村之前没跟村民打过交道,但从进村的那天起,吴昌权就认定了,不管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要第一时间上门去解决。

贫困户谢先志早年外出务工时失去了双腿,一家四口生活困难。为维持生计,谢先志带着妻女在县城打零工,勉强度日,老母亲独自一人留在老家。吴昌权帮谢先志办理了贴息贷款入股养牛场,栽种了2亩李子树,又在县城帮他的妻子找了份工作……正是这样的真情付出,让谢先志一家从“熬日子”变为“过日子”。如今,谢先志在县城购置了新房,并把老母亲接到身边照顾。

徐德香的养老金没有拨付到位,在吴昌权帮助下,最终落实了;代仲山年纪大了没法把化肥拉回家,吴昌权骑摩托车来回送了4趟;谭少友家有急事需要钱,吴昌权用自己的工资救急……在采访时,还不时有村民打电话找吴昌权帮忙。用贫困户的话说,“吴队长是个热心肠的人,总是为大家着想!他和自家人一样亲。”

扶贫这几年,吴昌权把精力都用在了帮扶贫困群众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奎星村已经有32户贫困户脱贫,贫困人口由284人减少到150人,全村85户住房无保障的贫困户有了安全住房。

为了帮助贫困户,吴昌权多次遇到险情。2018年1月,为抢救2头母牛,吴昌权冒着大雪翻山送药,滑进山沟。有人问吴昌权,你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后悔过吗?

吴昌权早就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2018年4月,吴昌权婉言谢绝了单位领导的好意,坚持留在奎星村继续驻村扶贫。“做事就要善始善终,在脱贫攻坚战中,绝不能落下一个人。”吴昌权选择了坚守,因为只有奎星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他才能放下心。

责任编辑:杨春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