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城市党建 / 正文

华州区:建强小区党支部 让“家”更有温暖度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11-13 16:05 作者:程瑶

近年来,华州区以推进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为抓手,蹄疾步稳将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纳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大格局,真正把战斗堡垒建在居民小区,使党的领导植根于城市神经末梢,实现党领导社会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共建共治共享,以小区的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有效加快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一、背景起因

社区小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最基本单元,居民聚集、需求多元、事务繁多、矛盾频发,小区治理效果如何,不仅与居民和业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用巨大。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也出现了一些应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破解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小区自治能力较弱。受工作经费不足、缺乏有效监管等因素影响,加之缺乏有效制衡机制,多数业主维护自身权益和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存在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现象,多数业主委员会形同虚设。

二是居民自治意识淡薄。居民参与是小区建设的内在动力,部分业主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落后,乱扔垃圾、乱搭乱建、乱停乱放、毁绿种菜现象屡禁不绝;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拒交物业费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现象时有发生;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无人防技防设施的“三无”小区不乏其例,成为小区治理的主要障碍和难题。

三是物业监管缺乏力度。各级主管部门和单位,没有将小区物业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有效协调沟通机制,重视不够、监管乏力,管理服务不透明、不规范,业主和物业的矛盾纠纷多发频发。加之不少物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为民情怀不深,服务意识不强,难以满足小区居民的需求诉求。

二、主要做法

小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面对上述难题,华州区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体制机制、下沉工作力量、落实工作举措,以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向小区覆盖、社区党建标准化向小区延伸为切入,以协同共治为目标,全覆盖把党支部建在小区,把党员身份亮在家门口,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社区小区治理大格局。

(一)科学务实推进,建强筑牢战斗堡垒。一是摸清党员底数。结合域情实际,顺应群众诉求,联合街道、公安、住建、民政等部门摸排,采取实地走访、微信和QQ群联系等方式,动态掌握小区、物业机构、共驻共建单位党员信息,摸清了党员底数,建立了党员台账,为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小区治理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健全网格治理。精确网格建设,设置网格党小组长,协调联系网格内各驻区单位,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开展服务,解决存在问题。设置楼栋党员中心户长,到居民家中走访了解民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与网格党小组长、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等共同组成网格管理队伍,协调解决楼栋内相关事宜,为群众各类民生需求提供服务。目前全区16个城市社区共划分网格53个,220个小区实现了全覆盖,以“网格管理、条块结合、点线织网、层级负责”的区域化高效运转机制。三是强化组织引领。按照“利于管理、便于活动、发挥作用”的原则,扎实开展小区党组织覆盖集中攻坚活动,选派机关干部、党务骨干分片联系社区,帮助指导小区成立党组织。目前全区共成立小区党支部108个,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四是优化运转机制。将城市居民小区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对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的小区党支部,区财政每年给予3000元党建工作经费支持,区委根据小区党支部年终考核结果,每年给予5000到1000元不同额度的奖励,确保了基层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开展。

(二)强化齐抓共管,构建共治共享机制。一是做实四级联动。区级层面,定期召开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协调解决镇(街道)社区接不住、管不了、抓不起的难点问题。镇(街道)层面,每月召开一次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召集辖区共驻共建单位、社区,统筹推进社区小区治理工作。社区层面坚持轮值副会长制度,每月由召集单位组召开主题会议,统筹解决小区日常工作难题。二是做优民生需求。小区党支部、社区小区“两长一员”每月搜集居民群众需求,分类评估,逐级反馈,建立“服务民生类”“社会治理类”和“综合执法类”三类清单,通过“小区吹哨,党员报到”,组织共驻共建单位、党员干部,协同解决问题,有效破解了“社区小区责任权利匹配不合理、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难点堵点。三是做活志愿服务。开展党组织、党员“双报到”,由单位牵头,组织党员志愿者定期到小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居住地警察、医生、教师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亮身份、树形象,带头参与小区治理,推动社区小区党建和单位党建互联互动。截至目前,目前共有61个部门党组织,1847名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00多次,为居民办实事1200多件,累计服务居民9700人次。

(三)创新治理机制,拓宽服务群众渠道。华州区将党组织链条由社区延伸到小区,建立“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的治理和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民生服务。一是推进制度融合。积极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将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作为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的“启明星”,通过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交叉任职,推动形成由小区党组织居中协调,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小区党支部引领,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 三方联动的模式。二是推进党员深度融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召开协调会,坚持有事大家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做到民事、民提、民议、民决、民办,让居民群众真正成为小区自治“当家人”。积极搭建党群沟通的“红色桥梁”,创新推进“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服务进小区模式,实现小区党组织闭环服务,切实提升小区居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推进组织深度融合。组织在职党员、小区党员参与“红色物业”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支部引领,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小区物业管理有机结合,与居民群众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需求有机对接,把物业服务企业打造成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有效实现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共商”的治理模式。绿源小区党支部以“远亲不如近邻”精神为内核,以“丰富居民文娱生活”为主要内容,打造“近邻”“文化”党建品牌,使小区更加有温度,居民更加的幸福。锦绣绿地小区党支部的“红色代办”,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三、初步成效

(一)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自从城市基层党建四级联动机制和“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机制推行以来,以街道社区小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了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城市基层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基层组织活动更加有力,实现了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通过搭建小区“周末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议事协商平台,使小区治理实现了从“各自为政”到“核心引领”,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从“简单粗放”到“精准服务”,让小区群众有了“主心骨”。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小区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支部党员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小区党支部、物业、党员拧成一股绳,凝聚了抗击疫情的磅礴之力,各自发挥优势,下沉到社区小区,摸排外来人员、设卡测量体温、发放防疫物资,筑牢小区“防疫墙”,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二)增强社区治理的凝聚力。在小区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鼓励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交叉任职,鼓励党员“一人多岗”参与自治,统筹解决问题,畅通了党群联络渠道,把党的温暖送到小区每家每户,使三方得到了相互认可,使小区自治体系更加牢固,架起了党同居民群众的“连心桥”。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双报到”工作机制的落实使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大街社区绿源小区党支部开展“庆七一”共驻共建文艺表演,活跃居民文化生活,受到居民称赞;新城社区开展“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碧水蓝天”为主题的共驻共建志愿活动,使小区环境进一步得到提升;阳光社区组织共驻共建单位党员到小区开展“关爱社区残疾人”共驻共建志愿服务活动,为小区残疾人送轮椅、助行器、洗浴椅等辅助器具。

(三)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水平。小区党支部带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推动了镇(街道)、部门、社区服务下沉,督促了物业企业提高服务质量,使小区的环境卫生更加整洁、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治安环境更加安全,居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得到提升,使“微治理”实现了“大成效”。在社情民意走访中,党员志愿们者化身为政策宣传员、防疫指导员、复工复产服务员、文明风尚劝导员、群众需求情报员等,为小区居民提供专业、精准的服务,使党建网格在基层治理中释放了巨大能力。在创文工作中,共驻共建单位党员化身创文工作的文明先锋和清洁先锋,清理小区卫生死角和小广告,整治毁绿种菜行为和违章搭建,劝导规范停放电动车辆和占用公共面积,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四)破解社区小区治理难题。党支部建在小区里,党小组设在楼栋里,党员就在网格里,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规范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轮值副会长、“双报到”等制度,通过建立“红色物业”,进一步厘清业委会、物业公司职责,用党建工作体系更好规范住宅小区治理,协调公安、城管、电力、住建、水务等部门,定期对小区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会诊”,鼓励多方参与、多元治理,不定期开展文化传播、爱心服务、文体娱乐等公益活动,凝民心聚民力,大大调动和激发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热情和活力,推动小区共治共享共建,带领居民群众依法参与小区治理。

(供稿:渭南市华州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