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莲湖区西仪社区的“老伙伴”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图为志愿服务队骨干成员杜光彩(右)和冯玉玲。
杜光彩是西安市莲湖区西仪社区“老伙伴”志愿服务队的骨干,今年74岁。但在81岁的社区居民李芮荣眼里,她还是“小杜”。
7月27日,李芮荣给杜光彩打电话,希望杜光彩能来家里陪她聊天,顺便再给她理发。杜光彩挂了电话就出门了。
杜光彩告诉记者,“老伙伴”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银发族”组成的暖心队伍,通过年轻老人帮年长老人、同辈老人互相帮扶的模式,用余晖温暖同辈。
“老伙伴”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以离退休党员和辖区热心老人为主,据了解,队员中最年长的已80岁。
在莲湖区,像杜光彩这样的银发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虽已离开工作岗位,却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莲湖区建立完善区、街道、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银龄”专项行动,推动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大格局。
银龄宣讲,传递红色火种
通过玉祥门十二烈士英勇就义的故事,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用雷锋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4月1日,莲湖区“五老”宣讲团走进西安市莲湖第一学校,开展“述说:我心中的英雄”主题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以饱满的情感和铿锵有力的声音,深情讴歌革命先烈和“时代楷模”的崇高精神。
新征程上,莲湖区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人员)在教育关爱青少年方面的优势和重要作用,推动其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西仪社区打造的“红薪火”党建品牌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西仪社区党委副书记王莉介绍,近年来,西仪社区还涌现出一批热爱公益的银龄志愿者——82岁的熊可光用西仪厂创业史,诠释“坚韧奉献”精神,让社区群众深刻感受老一辈奋斗者的执着与担当;91岁的刘俊华展示珍藏的军功章,用“两杆枪”的故事带大家触摸历史的“温度”……这些红色宣讲志愿者,宛如“薪火传递者”,将红色记忆化作精神火种,在群众心中悄然扎根,为基层治理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力量。
余热生辉,赋能社区发展
在莲湖区土门街道远东东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30%。2021年,13位离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组建了“土门东姐”志愿服务队。如今,“土门东姐”志愿服务队队员已发展到28名。
“得知独居老人会遇到买药难、就医难的情况,我们老党员必须站出来。”71岁的党员封秀珍道出了组建服务队的初心。
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远东东社区党总支打造“土门东姐银发文化生态圈”,构建起银龄“乐活共享网”,让文化成为连接老年人情感、丰富他们生活的桥梁。社区依托活动中心,开设合唱、摄影、戏曲、手工等8类兴趣课堂,今年以来举办非遗剪纸体验、红色观影会等活动12场,吸引了400余人参与。
莲湖区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苏娜介绍,莲湖区积极引导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治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专长,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美化社区环境,让社区充满活力。
在桃园路街道桃园一坊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社区议事会、板凳会等活动。在议事会上,他们围绕小区绿化改造、老年餐厅等民生议题提出建议;在院落里的板凳会上,他们倾听居民心声,调解邻里矛盾,成为社区决策的“智囊团”。
在桃园二坊社区的“邻里帮帮团”志愿服务队,老党员、老干部以“楼栋长”“安全员”“议事员”等身份扎根楼栋院落,深度融入治理一线,推动形成“大家事大家议、众人事众人管”的共治格局。
微光成炬,温暖社区家园
在桃园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区,“萤火虫”志愿服务队是社区平安的守护者。这些年逾花甲却心怀热忱的银龄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真谛,在党建引领下,为基层治理贡献着“银发力量”。
77岁的老党员徐永文是“萤火虫”志愿者服务队的创始人之一。他介绍,2018年“萤火虫”成立至今,每天19时至22时,他都会和队员一起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守护辖区居民的平安。
成立之初,“萤火虫”志愿者服务队只有32位离退休党员。目前,莲湖区已全面推广该模式,并成立“萤火虫”协会。
经过6年发展,“萤火虫”协会现有在册志愿者1026人。他们活跃在全区的142个社区,从义务巡逻到民情收集、平安宣传、纠纷调解、邻里互助、文明劝导,参与到基层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中。
用“微光”点亮“微光”,他们为共建平安社区贡献着力量。
莲湖区还聚焦困难群体现实需求,引导离退休干部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西仪社区“老伙伴”志愿服务队骨干冯玉玲告诉记者,服务队在社区党委指导下,采取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帮扶方式,从代买代办到定期上门清扫、从生活互助到心灵共振,全方位为高龄老人解决生活困境,让“志愿红”染遍社区每个角落,共建暖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