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年轻干部库“备而不用、管而不活、备用脱节”的难题,华阴市深入推进年轻干部库动态管理,着力将一成不变的“花名册”转化为充满活力的“蓄水池”、“练兵场”。
“源头清澈”,提升年轻干部储备库的“含金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政治标准,建立涵盖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工作实绩、发展潜力和作风表现等多维度的综合考评体系。充分利用日常调研、年度考核、专项考察等多种方式,形成“资格条件+能力模型+实践检验”的入库标准,并充分结合党委(党组)推荐意见和年度后备干部推荐情况,建立起一支三百余人规模的年轻干部储备库,同时,按照经济金融、文学法学、农林水牧、科技创新、医疗卫生等9大专业类别,分类建立全市35岁以下专业型年轻干部子库。
“精耕细作”,增强在库年轻干部的“战斗力”。按需补给、因事育人。充分发挥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学校的“主阵地”作用,紧贴成长需求,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教学与专业培训,夯实其政治基础和业务能力。紧扣一线、以事择人。有计划地安排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通过“校内”淬火与“一线”磨刀相结合,促使年轻干部将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真正成为能打硬仗的骨干力量。同时将培养过程管理与库内动态调整紧密结合,对成长缓慢、表现不佳的及时提醒警示或调整出库。
“活水长流”,构建年轻干部成长的“生态圈”。建立年轻干部库定期分析研判和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以及重大任务表现等情况,综合运用民主评议、谈心谈话、一线察访等多种手段,实时掌握干部动态。制定优秀年轻干部负面清单,对出现负面清单的干部,坚决调整出库;对表现突出、符合条件的新的优秀人才,及时补充进来,形成“优进绌退”的良性循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实时更新、数据共享共用,提升管理效率。对经过扎实培养、实践检验确实优秀的年轻干部,看准了就要大胆使用。强化干部库与选拔任用工作的联动,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优先考虑库内人选,真正让干部库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来源。
(供稿:华阴市委组织部)


